这次是北京前门西兴隆街,一处有着上百年老旧四合院的改造项目,也是他第二次参加公益改造节目《暖暖的新家》的又一力作。没有书院、会所、别墅等以往作品的磅礴大气,这次的设计,只为解决一个特殊“三口之家”的居住问题,对,只为解决问题,但仍能在空间里感受到某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独属于梁建国的气息。 当第一眼看到他的设计, 无声的空间却似乎在与人诉说——生活不仅仅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也还可以有琴棋书画诗酒花。 特殊“三口之家”几十年相濡以沫 梁建国这次的委托人是68岁的姜亦铮和老伴任珍,他们住在北京西兴隆街93号,一个面积仅有15平米的小屋里,屋里缺乏有效的通风手段,室内外的空气交换仅靠一个门来维持;因为没有窗户采光,即便是白天,屋内也是一片漆黑,必须常年开灯;由于习惯了过去勤俭持家的生活方式,姜亦铮夫妇不舍得扔东西,家里竟然有大大小小21个整理箱;更要命的是,因为年久失修,房屋的自建部分漏雨严重,经常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就像住在水帘洞里。正因如此,姜亦铮两口的房子比一般的平房更潮湿,长期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下的老两口,忍受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 北京西兴隆街93号 一户独门独院的私宅
为了方便生活,早些年,姜亦铮夫妻俩在院子里自建了厨房和洗手间。但是,因为空间狭小,没有操作台,夫妻俩每次做饭,都要在屋里准备食材,再经过露天的院子,拿到厨房去做,经常要折腾十几次,每逢刮风下雨更是受罪;另外,动线设置的不合理,去洗手间必须要穿过厨房,一不小心的磕碰就成了家常便饭。 改造前的动线图
然而让人感动的是,即便是生活在条件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姜亦铮夫妇也没有自怨自艾,丧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还几十年如一日,照顾残疾的家人。原来,委托人姜亦铮还有一个70岁的哥哥叫姜亦钟,就住在同一个院子隔壁的屋子里,姜亦钟小时候因为意外落下残疾,腿脚行动不便,衣食住行都由姜亦铮夫妇帮忙照顾。这几十年来,为了伺候大哥,姜亦铮夫妇舍弃了自己的业余生活,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夫妇照顾腿脚不便的哥哥,姜亦钟
三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这个60平米的小院里一住就是几十年,老旧的房子,不合理的布局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数不尽的烦恼,他们需要一个舒适、温馨的家来安度晚年。 改造过程意外频发,设计师独具匠心实现老人宜居新派四合院 老房拆除了自建房部分后露出了原始的面貌解决完房屋结构安全的问题,更棘手的问题还在后面,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满足委托人对日常生活的全部需求?如何能够最大限度的方便大哥姜亦钟的生活,减轻委托人的负担?如何能够让不愿意住楼房的委托人,既享受到科学、舒适的现代生活,又能住在保留了老北京四合院灵魂的房子里呢?设计师梁建国提出了新派四合院的概念,他大量使用玻璃材质,将光线引入室内,又最大程度的保存了四合院原有的味道,将原有房屋的老青砖与青石板重复利用。他毫厘必争,为了节省宝贵的空间,在装修的用料选材上都有特别的设计。房屋改造前后对比图 改造前户型图 改造后平面图 门口院落 改造前门口院落 改造后的门口 改造后的院落门口,种植上了莲花、紫荆树
客厅 改造前的客厅,堆满了杂物 改造后的客厅,同时,也是可以多人用餐的餐厅
哥哥的房间 改造前哥哥姜亦钟的房间 改造后哥哥姜亦钟的房间,有了地方可以画画,有了独立卫生间
委托夫妇房间 改造前委托夫妇的房间 改造后委托夫妇的房间平面图 改造后委托夫妇的房间
厨房 改造前厨房 改造后厨房,透明通透 卫生间 改造前卫生间 改造后客厅卫生间厨房平面图 改造后卫生间 户外 改造前晾晒被褥小院 改造后可以晾晒的户外庭院
1、节省空间的隐藏式台阶 设计师将楼梯最下方设计成储物空间 卧室上方有了阁楼,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2、透光隔热的电动窗帘 3、防菌便于擦洗的陶瓷纤维板 陶瓷纤维板不仅厚度比一般的地板要薄,更有防菌的作品
4、隐藏式的宠物餐区 5、户主的作品做成展示画 户主二十年前的一幅画制作成了装饰画,悬挂于客厅沙发上
6、新增二楼户外平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