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名师与新作

注册
王鹏:不会根据别人的喜好去做设计
达人设计  / 发表于 前天 13:55 |干货资源[严选]  / 名师记录人物访谈

达人设计

网站总编

私信回帖


本章内容:
· 项目构思的过程· 项目落地的控制
· 场地条件和在地性思考



问:一般拿到一个项目之后,设计的构思过程是怎样的?
我脑子里已经有一套像是一台电脑或者处理器的东西。客户的需求、现场的状况,我看了之后马上就会有一些可能性出来。然后再看在我们做项目的那个时间点上,刚好有哪些东西是特别想尝试的。然后我们就会找到一个契合的点去推进。

问:你们是如何控制落地效果的?
我们自己也在不断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可以在前期把方案做的再深入再细致一些,后期的问题就会少很多。这其实也是我们现在存在一个小问题:就是快施工了,但是有些东西还没有想的那么清楚,自己觉得没那么好,然后在施工以后逐步的去完善,就会涉及到很多要拆,要改,要拖慢工期。
我也知道有一些公司把图纸交出去就不动了,但我觉得这个容易会错失一些做出好项目的机会。很多修改是去工地现场,觉得某个地方可能有一个光线可以好好利用一下,那边有个景观,再怎么解决会更合适一些。这些问题在早期SU阶段不是那么容易被发现,在现场是最敏感的。所以几乎每次去完现场,我们就要改东西。

问:我曾现场体验过你设计的建筑厨房、光场、城市山居,这些空间都传递出一种古典气息,气场都非常的强大,为什么氛围会有如此的一致性?
这可能还是跟个人的经历和喜好有关。
中国和日本,或者说东方,都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我们自己是相对研究的偏少一些。之前在国外生活和旅游的时候,更多的会接触一些西方建筑。我会把旅行中遇到的感动我的点,不自觉的带入到项目里。
我们其实有一个原则,就是在做每一个项目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打动自己。
建筑厨房、光场、城市山居
你会在前期从帮助甲方盈利的角度去思考设计吗?
会去考虑,你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站在不同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对于绝大多数建材展厅来讲,无非就是让更多的设计师来看,然后让更多的设计师觉得这个空间很棒,然后这个空间和以及品牌建立关联。这个空间很棒,别人也会觉得产品也很棒。那让更多的设计师来参观去传播,更多媒体愿意传播,这些就是我认为一个商业最核心的点。
把空间做得足够好,就可以达到商业目的。

问:场地条件对你的设计影响大不大?
我觉得场地条件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
我们比较在意自然条件以及是否有很好的光线和视野。我们在以往的项目里面,大部分都在商场,很多时候是没有自然光的,那我们就会有很多模拟的自然光。对我们来说,自然是最美的一个状态,有自然当然最好,如果没有,我们就要去创造人造的自然条件。
我们的泰诺健体验中心的项目,面积才88㎡,完全没有任何自然条件,那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就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说天花上加镜子,大面的灯膜,或者大小不同的屏幕,大的屏幕就是营造丰富的自然体验。
泰诺健体验中心的自然元素营造

问:你会考虑项目的在地性吗?或者说和当地的文化发生关联?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因为我们也平时也不太反思这些。
最早期的时候,因为社会发展的状态,运输、成本等等各种限制因素,大家会去就地取材,会变成一个唯一的一个最优的选择。现在我们没有这个局限了,可以随心所欲的用任何材料。在地性从材料层面变得没有那么的必要。
第二点就是和效率有关。比如我们做了很多意大利的品牌,就希望在空间里面能够更多的传递意大利的内容,如果在广州做一个意大利的品牌,我们把它做成一个粤式的广东式的空间来展示,我觉得那是一种选择,合适的选择就是把意大利的特质做到极致。我们在一个中国的地方,要做一个意大利品牌产品和空间结合的体验。那么我们就会把空间也做的更意大利一点,我觉得这样的体验才会变得更完善,更强烈。
如果非得要在贵州,去做一个结合贵州文化的意大利的展厅,那其实很奇怪。第一可能会奇怪,第二就是贵州人不需要在一个展厅里面去感受贵州文化。
我觉得不需要被一些标签束缚自己,因为在我看来这是没有多大价值和意义的。

问:你如何看待从传统文化中提取符号并应用到空间中这样的设计手法?你会这样去做吗?
我不太赞同这种符号化的设计。
分享最近一个小小的事情,我们一直在纠结我们自己展厅的窗户要怎么封。因为之前我们是没有做任何处理的,光线特别强,很燥。在这个事情上,我们有多讨论,但后来当我翻到桂离宫的时候,我是觉得这个空间在某些气质上,做法上有一些关联。我们之前可能看的还是西方建筑会多一些,但是接下来可能也会去日本,或者国内的一些地方走一走,把一些东方的东西再融入一些进来。
对我们来说是现在还是起步阶段,我们不会去限制自己,所以一定还是要把觉得好的东西不断的吸收过来,在每个项目上做一些新的尝试。


桂离宫,©yiwansan

问:你如何看待在项目设计中构思一个故事,然后用这个故事去串联并推导空间?
前提是你真的是根据这个故事来设计这个空间的,否则我会觉得不够真诚。
我们一直在强调真诚,但我们有时候也会去反思哪些地方、材料、节点做的不够真诚,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就像密斯说的绝对的正确,或者说绝对的真诚。这个是很难做到的,但还是要不断的去修炼自己。




本章内容:· 石材的使用· 同行的模仿


问:你对石材有特殊的偏好吗?
我们每一个项目里,无论是材料还是节点,我们都希望它是有价值的,同时也都是适合的。
无论是米黄还是其他特殊的石材,每一块石材都是经历过上亿年的沉积,然后被挖掘出来用到不同的项目。我们想把心目中觉得好的东西给用好。


王鹏项目中对于石材的使用


我们项目里面也用了很多金属材料,比如说铝和不锈钢。其他的人造的材料,我们其实用的比较少,因为我总会有一种感受,就是:很多新的材料的寿命会很短,很容易过时或者有误。



王鹏项目中对于金属材料的使用


这个也和个人审美喜好会有关系,当我去看了意大利的那些建筑,就对石材有一种强烈的感受。
还有个小小的原因就是我们在以往做项目的时候会放很多石材的废料。我们去云浮水头找的一些废料,一些像雕塑一样的东西。因为我们可以花非常低的价格去买回来,甚至不要钱。
当我们去买一个艺术品,实际上在我们以往项目里面,业主不一定能花那么多钱去做艺术品这个事情,所以不断的这样去做之后,我们就会得到一套自己的经验。

问:很多设计师模仿你使用石材废料甚至模仿你的很多设计手法,你怎么看?
我自己是觉得挺开心的。如果大家都这么做,那就会有更多原本将被粉碎的废料被利用起来。如果我们的项目中有一些做法,大家喜欢且用到自己的项目里,我也觉得是很开心的一个事情。




王鹏项目中对于石材荒料艺术化处理






本章内容:· 动线的控制


问:你也会对体验者进行强行的体验动线控制吗?会考虑体验者的自由度吗?
其实不太好控制。
比如说我们设定了体验者如何参观这个空间,但可能不小心有一扇门在参观的时候没有打开,他没有按照我们设置好的流线去走。从我的角度,我会觉得那是一种对体验的伤害,他就没有完美的体验整个空间的节奏。

问:完美的状态,就是体验者必须完全按照设计师控制的节奏去体验空间吗?
在光场项目中,业主可能从经营的角度要把入口左侧的门打开,客人一进来马上就进到那个雕塑的空间(下图平面中2的位置),但其实对我们的整个设计是有很大的一个伤害。


光场项目平面图

问:如果业主或者经营方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没有按照设计师预设的路径进行使用和体验,产生了另外一种路径,你怎么看待这种情况?
那就接受,因为设计也是一个服务。
别人付了钱给你做设计,做完了就交给他,他要怎么用实际上就不太好去控制,我们也就算了。大家更轻松,更自由一些,因为有时候管的太多也不一定是百分之百的正确。

问: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自己下一个项目会反思吗?还是不会?
我们其实有预料到,我们为什么在那个地方设一个门,其实也是让这个空间有更多的可能性,因为我们不可能永远限制别人走一条固定的路线。当客户第一次参观的时候会这样走,但是后来比如说内部员工使用的时候,我们还是希望他更高效的使用这个空间。






本章内容:· 劳斯建筑厨房的高关注度


问:大家对你第一次印象深刻的项目应该就是深圳湾的劳斯建筑厨房的项目,项目推文的阅读量达到了10w+,这个项目对你有着怎样的意义?
好像半年的时间就10w+了。其实后来我们陆陆续续做了很多项目,我们会觉得每个项目里面都有很多方面超过了劳斯展厅,甚至做的好很多,但他的阅读量没那么高,看的人没那么多。我觉得也是一个小小遗憾,更好的东西没有被更多人看到。



LEICHT德国劳斯橱柜(深圳)展厅

问:你分析过为什么这个项目关注度这么高吗?
不太能理解,我能找到觉得合理的一个理由可能是2019年2020年那个时候大家还是很热衷于阅读公众号的文章并且去分享。可能在那个点上,刚好所有情况都集中在那个最好的时间点上了。






本章内容:· 重视项目拍摄及发布· 发布后的反馈


问:为什么如此重视项目的拍摄?
我觉得一个项目的完成是在它拍摄并发表完才算是正式的结束。
我们经常会说设计解决问题,但解决问题,它是一个基础。问题一定要被解决。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你想表达什么。
当我们做一个项目,空间设计只是一个媒介,用个空间的方式去表达你对美的感受,你对空间的理解,你对人和空间关系的理解。当你把这些东西表达出来的时候,绝大多数人没有条件去到空间感受到你的表达。所以我们会通过拍摄,通过视频,通过照片,通过光线,通过模特甚至动物来表达。



模特与空间的氛围塑造

通过场景的设定让空间表达的更准确,如果拍不好的话甚至会重新再拍。

更极致一些的就是一个项目从早到晚的感受可能不太一样,因为光线不一样。我们会在拍摄的时候,等到我们觉得最美的一个时间点,把它给记录下来,然后让更多人去感受。
在做完这些所有事情之后才会进行发表。

问:发表之后会有什么期待吗?
我们会有期待,倒不是期待别人对项目的评价好或者怎样,我们希望的是有更多的人去看到。我们做每一个项目都会全力以赴,甚至很多项目快完工的时候,如果效果自己不满意,我们就垫钱把它砸掉重新做。
我们希望在做一个事情,就是做到我们那个时间点上认为的最好。我们绝对是付出超过百分之百的努力。

问:除了真实业主对于你们设计的反馈,还会关注网络评价或者其它途径的反馈吗?
我希望别人去看(我们的项目),但是我几乎从来不看反馈,我不在意别人的反馈。
因为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角度观点,对我来讲我觉得都可以,这些观点其实也不太会影响影响我们下一个项目的创作。但我自己会去反思以往项目里面,哪些地方做得不好。不满意的点,我们会在下个项目去修正。
我们有自己的原则,必须要用原则,用我们的价值观去审视设计过程当中的每一个选择,每一个判断,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材料。
我们有了这个原则和价值观之后就会一以贯之的用这个东西去推进我们所有的项目。这样的话,你就会发现其他人的看法变得没那么重要,因为我们在做项目的时候,不是根据别人的喜好去做。





本章内容:· 好业主的重要性· 筛选契合的业主


问:你会有方案得不到业主认可的时候吗?

我们现在遇到这种情况会比较少,可能偶尔有那么一两个,我们可能会把这个项目给终止掉。
只有甲方对我们非常信任,才有可能做出一个好项目。如果双方聊了之后找不到共同的那个点,我们可能就不会再继续这个项目。
也有一个特例,就是甲方这个人特别好。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不太好意思拒绝,感觉对别人也是一种伤害,我们有一个这样的项目正在进行,但我觉得这个结果不会太好。

问:你做了这么多优秀的项目,这些项目的业主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每一个好项目都一定有一个好业主。
这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一定是需要不断的积累成功案例,才会有更多优秀的业主来找你。也通过不断积累,你的业主的水平和素质也就会越来越高。

问:好业主的共性是什么?
首先就是对设计师的信任,然后就是在预算和时间上有更多空间。

问:你如何说服甲方?
我当下说服了甲方和我签了合同,但是他从根本上他没有信任我,接下来做提案的时候,他也会和你的方向有偏差,这个项目你是没法推进的,你的时间全浪费了。
现在我们只选那些了解我们,认为我们一定能做好这个事情,百分之百信任我们的业主做项目。
但如果有一个我们特别想尝试的项目,业主貌似也认可我们以往的东西,我们可能去跟他多聊两次,把将来这个项目能怎么做,做成什么样,描述的再清晰一些。如果他愿意下这个决定,那就尝试去做,如果他还是觉得需要先给他做两个方案出来看看,这样的话我是不会搭理的。不要浪费时间在这样的客户客户身上,他自己都不清楚自己要什么的时候,做的尝试都是浪费时间。






本章内容:· 核心的优势· 独处时的思考



问:你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前天晚上跟一个朋友聊天,他提到一个有意思的点:每一个人说出自己10个核心的竞争力。但后来我们说10个太多了,太多就不算是核心了,就说3个。如果每个人都能找到3个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可以在此基础上持续的去加强,你就可以在那个领域做的特别好。
当时我我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我后来去思考我的3个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觉得至少有一个就是我的感受力。做一个好的设计,我觉得是可以通过练习得来的,但是一种非常敏锐细腻的感受力是十分难得的。当我们在旅行当中,能够真诚的,真实的,或者说柔软的,去感受到那个空间给你的触动,并且希望注入自己的项目中,我觉得这个是特别重要。当我们只是单纯的追求空间形式的时候,空间会变的冰冷。



旅行中的王鹏

问:这种敏锐的感受力来源于哪里?和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吗?
可能有一些性格方面的原因,我自己会偏内向一些。如果能有机会独处,我绝不出去。当你有很多这样的时间的时候,思考的时间就会更多一些。我觉得独处的时间可能会和这个感受力有关联,一个人看看书,一个人发呆,一个人想点事情,这挺重要的。




王鹏的私人空间




本章内容:· 研究大师· 斯卡帕对自己的影响· 不给自己贴标签



问:有没有一段具体的经历和某个具体的建筑师对你影响最大呢?

应该是没有。
对我而言,我觉得是非常有效的就是一定要看大师的东西。每一个时代都有很多很优质的信息。但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不太能出现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菲尔那样的大师,为什么不太能出现像康、柯布、斯卡帕这样的大师。
当一个社会越发达,接触的信息越多的时候,我们很难非常纯粹的去做事情。但是恰巧那些大师都是在纯粹的年代,他们的思想也是最纯粹的。我们只有在看这些内容的时候,才会读到最最精华的部分。
但是如果我们去学习当下行业里的优秀建筑师,他们已经是在大师精华的基础之上再加入自己个人的经历和喜好,或者说各种综合复杂的因素,得出来一个很复杂的结果。如果你在这个复杂的结果里面就很难提取出那个最打动人的点。
所以,研究大师的对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可以塑造出一个人的原则和价值观,这是每一个设计师都需要的东西。这个东西的培养,最高效的方法就是你从那几个大师里面去提取出来。

问:具体是如何影响的?
我们在做项目的时候,如果遇到一个问题,我们会假设如果斯卡帕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会怎么做?康会怎么做?
当你设定在大师的角度去解决一个问题,就会产生很有意思的结果。

问:你会介意别人把你和斯卡帕直接关联吗?
别人怎么评价我,评价我们的项目,其实我不是太在意。
可能我们以前的项目里面会有很多斯卡帕的学习痕迹和影子,别人这有这样的印象是非常正常的。我们自己毫不避讳,我一直觉得学习大师是一个最高效的过程。
但很多人可能会说,我做项目一定要个性,一定要有我自己的东西,百分之百自己的原创之类的诉求,但其实这个会是一个设计师成长的一个绊脚石,绝对是最大的一个束缚。

问:你的本科学的是室内设计,硕士学的是产品设计,作品中也会有很多精致的构件,这样的风格和学习经历有关吗?

学校可以学到的东西非常有限,更多的还是在工作当中的不断的去自我探索得来的。
从最早的办公室,到现在的展厅,其实有很多共性,比如大家都觉得在项目里面能看到很多斯卡帕的元素或者影子。我们是真的发自内心的欣赏甚至仰慕斯卡帕,看到他的那些节点的处理,会会赞叹说,不会再有第二个这样的天才能做出这样的东西,我们是被征服了。我们也不拒绝把这些好的东西运用到项目里面,甚至让更多人看到或者感受到。




王鹏在斯卡帕的项目中


但我们其实也不会就把斯卡帕当做神一样的去看待,不会每个项目都要像斯卡帕那样去处理。康、柯布、密斯,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特别打动我的点。我们会通过项目不断的去尝试,去运用,去打磨,形成一个我们自己的逻辑,这个逻辑不是固定的,它是用不断在修正的,不断的修正就意味着我们将来的项目会不断的有一些不一样的点。
为什么到现在我们还用斯卡帕,是因为它变成一个像是一个基因一样的东西,刻在你的骨髓里面,然后在解决项目问题的时候,可能刚好就那个东西就能解决,并且很好的解决。我们也不想给自己贴一个标签。
我很少再去翻那些发过的项目,几乎不太敢。我从心底里觉得那些项目都不够好,因为我们不断的在修正自己。将来也会有很多可能性。没有说一定要刻意的去往某一个方向去发展。
师在山顶上,我们还在山脚下。我们还处在仰望他们的起步阶段。我们只能用最快的方式去更接近他们。




本章内容:· 经验的分享· 全力做好项目· 设计逻辑的变化

问: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是否有值得分享的经验给到大家借鉴参考呢?

我觉得有一个特别特别有效的路径就是,当你还没有成功的案例的时候,哪怕亏钱,只要这个项目能做好,哪怕你垫钱进去,我也要把它做好。不惜一切代价去做好一个项目,这是成功最有效的路径。
我们每一个项目都会百分之百的绝对投入,可能早期会聊一些设计费,一旦签完合同之后我们考虑的一定就是怎么样去把这个事情做好,从来不会考虑效率如何,利润回报如何。这其实是让我们还能生存下来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点,我们不在乎赚钱多少。在做项目的时候,就一定是全力做好,哪怕垫钱。

对于大部分设计师来说,他可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真的要做的时候,应该是比较难的。
但可能反过来讲就是:因为难做到,优秀的人才会涌现出来。

问:一个好的设计师应该如何思考?
我觉得一个好的设计师,不仅仅是技术层面有多少经验,或者能巧妙的去解决客户的需求。设计师最核心的还是要表达,基于什么去表达,表达什么。
当我们在做项目的时候,在讨论个材料或者节点的合理性的时候,会有一些超出技术层面的判断。可能是偏哲学的,或者偏道德的,或者偏一些其它不同范畴的判断标准。
我想举一个小小的例子,就是大家有看过讲康的教学那本书里面有一个课题,好像是设计一个音乐厅还是什么,然后有一个学生把音乐厅下面设计成了停车场。康就觉得这个是不能接受的,康认为不能够让一群音乐家坐在一堆车上面表演。能提出问题,就已经远远超出了刚才讲的那些技术层面的东西,康是从哲学层面,从道德层面去思考。注:举例源自书籍《路易斯康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第244页
在我们自己的项目里面,很多时候需要做判断。你觉得A做法好或者B做法C做法好,有时候你的这个判断可能就是从道德层面去判断,我用B的这个方案,可能对这个材料是最尊重的,从A的角度上是最省钱的。我们会从我们觉得最重视的原则角度去做这样的判断。如果你想要做的好,想要做到大师的那个级别,就一定要到那个思考的高度。

问:两年半前问过一次你的设计逻辑,你给出的三组词语“秩序与建构,空间序列,物质的本性”。现在如果再问一次,你的答案会有改变吗?
现在最能代表我的想法的就是密斯的那句话,就是贴在我办公室柱子上的那句话。“I don't want to be interesting,I want to be good”。他说,我不想要做有趣的东西,我想要做正确的东西。如果一定要挑一句话代表我们,或者说代表我们追求的方向的话,可能就是这一句话。永远追求正确的选择,无论是选择一个材料,一个节点,一个形式,或者说项目上的一个做法。永远去尝试,做出最正确的那个选择。
这个正确其实很难定义,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这样做是正确的,但是等做完了之后回头看,好像他又变得不正确了。但是我们会永远去追求它,正确是很重要的。



上文提到的密斯名言,被王鹏贴在了办公室的柱子上





本章内容:· 看好东西· 与同频的人交流· 设计的视角审视一切


问:你如此全身心的投入到项目的设计中,平时如何吸收新的内容呢?
有两个比较有效的方式。一是抽时间去旅游,去看看一些好东西。二是在一个团队里面能够有同频对话的人。这个是特别重要的,当一个公司里没有人和你同频的话,你其实很难去坚持去做一个事情。但当你的团队里面有和你同频的人,大家就会不断的去聊一些话题,我就多了一个支持。当然有可能这个人也不一定是你公司的同事,也有可能是你的一个设计上的一个伙伴或者好友,有一个这样的人能够跟你持续的去交流反馈,深入的去探讨,这个路也会走的会轻松远一些。

每一次去到一个新的地方,有了新的发现,这些都会改变你的对于设计的理解吗?
是的。因为绝大多数人面对的信息都是一样的,我很难把工作和生活分开,我会不断的去发现,会用设计的视角审视周围的一切。



旅行中的王鹏



本章内容:· 焦虑是常态· 努力实现幸福


问:现在大家对于设计的市场普遍反馈不太乐观,你们会有这样的情况吗?
我们也会遇到一些这样的问题。我们过往做的展厅项目比较多,但是这几年大家都不太愿意再去投资开一个大的展厅,更不敢找我们去花几年时间花很多钱去做一个展厅。我们现在除了展厅之外,也做一些别墅,我们现在其实商业空间和住宅各占一半。

你大量的精力投入到项目中,一定是会占用到了个人生活的部分,你会考虑改变这样的情况吗?
就像把原本我们的办公空间变成像画廊一样,其实也是一个尝试。将来我们可以做的更轻松一些,而不是只靠设计去养活一个团队,或者是多一个可能性,它又和艺术和设计相关。
我们做设计,在过程当中解决一个问题,找到一个很兴奋的点,是让人很愉悦的,但是绝大多数的时间就是焦虑。对!就是焦虑。因为你总是会面临这个甲方在催了,那个东西做的很烂,那个地方怎么推进的那么慢,正常的工作状态都是以焦虑居多。

问:你会享受这种焦虑吗?还是希望更轻松一点?有没有想过,你的工作生活的完美状态大概是什么样子?
最近在想这个事情,想找个机会自己盖一栋房子,然后把书啊,工作呀,都融在里面,不用每天都是在那些苦闷的工作当中度过。

问:有没有想过哪一天不做设计了?或者更轻松的做设计?
我们现在的状态就是把项目做的再好一点,然后对于客户再挑剔一点,努力去实现一个幸福的状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微信公众号➤达人室内设计网,小编微信号➤wonadea201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达人室内设计网 ( 粤ICP备12090048号-1 公安备案 )

GMT+8, 2025-2-21 20:59 , Processed in 0.136811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Wonadea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