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 一个时代的家,有一个时代的面貌。
但有些是亘古不变的,一如塞·约翰生所言:对人而言,家居的快乐,是所有指向的最终目标,也是所有事业的劳苦的终点。 当我们谈到「大平层」,默认之为「豪宅」,这一起源于20世纪初巴黎,继而流行在美国的大宅概念,以其独特的产品特点,在中国收获了精英们的青睐。 时移世易,随着人居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发展,有些早期的「大平层豪宅」,其格局、装饰、空间韧性已渐不能协奏于当下生活乐章。 我们敏锐地捕捉到这种现象,调研、梳理、研究这些「豪宅痛点」,走出大平层豪宅设计同质化的惯性思维,通过「以人为先」设计经验积累,依托团队自身美学体系及对美好生活的理解,我们主持了这次改造设计,并视之为「对一类具有时代性空间特点住宅的有机设计方法」。
/ 简史——大平层 现代大平层住宅概念,历史较短,不过百年,是现代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产物。 20世纪早期,巴黎的「美好时代」,设计师们推动了私人住宅尤其是更大平面空间住宅的装饰设计从「美术」到「新艺术」的新发展。 继而,建筑师勒·柯布西耶,将住宅从「装饰艺术」中解放出来。「房子是居住的机器」,他的去装饰、几何形体建筑语言、开放式室内空间设计、动态的、非传统的空间组织形式,刷新了新时代的人居环境。
勒·柯布西耶的多米诺原型
21世纪初期,在中国城市高密、集约用地的时代背景下,住宅发展商开发了初代「大平层」住宅产品。任何产品都有成熟期,初代产品受到很多限制,如迫于成本、标准装修等,难以交出尽如人人意的空间,让平层产品一度受挫。 因而,对多数的购房者而言,拥有「理想的都市大平层」,就像梦。 这些都是历史。
/ 豪宅之痛 人塑造建筑,建筑也塑造人。 我们如今已经明白,城市、建筑影响我们的心情和生存状态,而人会适应居住空间的外观及内部设置。尽管如此,设计师们并未足够重视建筑对人的潜在认知影响。建筑师想要设计出风格独特的作品,这一目标通常凌驾于对建筑物如何改变内部居住者行为这一考虑之上。而愈加清晰的「隔离现代主义」,更是把大量的建筑变成封闭的盒子。
但人的一生,有超过90%的时间都在室内度过,对室内的规划与设计,构成了人的健康与幸福的至关要素。因此,有人说,当今的建筑并未真正关注「人与人」的生活。而在这一大背景下,建筑用户便成为某种「弱势群体」。 然而这就是城市生活:虽然人们必须面对这些设计和建筑障碍,但大家还是会做出努力,让自己感到这里就是家。虽然,房子可以统一户型、装饰,但人的生活不可以。
因此,房子≠家。 如果你的家,很难让你和家人感到对自己身处的环境有某些控制权,缺乏「家的创造者、使用者和归属感」,这些都可以统称为「痛点」。相较于城市和公共空间,人对家的空间「痛点」的忍受度,显然更低。这就是大平层住宅的曾处的时代局限——人、人与人、家、生活的韧性与可持续,这些重要的研究未能被提前考量。 本次改造的的目标就是典型的「大平层豪宅」,交付于10年前,建筑与室内采用了整体的新古典主义的ART DECO风格,表达了开发商对绚丽色彩的偏爱。改造前布局是四室一厅五卫,主要使用者是一对年轻的夫妇,这显然是大量空间的浪费,公共空间被挤压到所剩无几,房子的实用性极低。
▼原始场景
通过对原场地的考察测量,我们整理空间基础及其痛点:
高层住宅,平层、江景、约230平方米; 开发商精装修交付,固化装饰风格; 优越的通风条件因设计而差强人意;
家庭结构未能前置化、个性化思考,每位或潜在家庭成员生活需求、习惯、偏好未得研究; 建筑空间采光基础较好,但加强的进深导致实际采光效果差;
▼原始装饰质量
装饰质量的忧患,漏水与渗水、霉味的持续;
未能预测、协调、满足可持续的收纳空间。
▼原始收纳
/ 有机设计 在充分与委托人沟通并达成设计共识后,设计师在有限的时间内重判场域条件,确定户型、限制、空间配置、私密、收纳、个性化空间等关键词,在系统设计的设计思想的指导下,引入「模块化+装配式」设计,致力实践一次让人们对家产生新认知的有机设计。
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如何通过设计,突出人的生活,隐退装饰风格? 如何设置新的收纳模系统,兼容住用? 如何创造出尽可能多的共享空间和相处时间?
▼原始平面
▼结构分析 鉴于COVID-19使得居家工作常态化,设计师认为,住宅设计应该适应日益增长的居家工作的愿望——至少部分时间是。 因此使居家空间能兼容生活环境的变化,并能更灵活、舒适且不抵抗效率,也构成了此次设计改造的关键之一。
▼改造后平面
动态收纳模块组合,化整为零、散布式收纳设计居家过日子,收纳空间似乎永远是缺乏的。设计师首先优化了集中收纳空间,其缺省部分则代偿在「功能化玄关空间」里。这种设计,使得「公区」、「过道」等也成为了收纳单元,并通过大面积的板材,将形式、内容、功能、美观召唤在同一屋檐下,确定了简繁之间的优雅转换。若用数学表达,设计的意图将传统平面化收纳算法升级为整体容积算法,即通过限定空间里的容积代偿,实现顺手收纳、因需收纳。
创新收纳
利用新的收纳的模块,解放出更多的面积,而这些面积又提供出更多的共享空间,叠加进去更多的他们自己需要的一些期望的功能。
阅读与轻度工作空间
读书的空间不一定需要门,是光确定了阅读的动作和氛围。
阳台外是一线江景,设计师将阳台改造后,将阳光进一步推进室内,进而消弥了阅读隔离;依托委托人的职业特点,量身选择了家具,家具为空间而生,而空间所组合出来才是家所具有的状态,阳光下工作是富有效率的,也激发积极情绪。尽管我们不鼓励这个空间满足委托人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姿态处理的必须工作。
大起居室概念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很少有自己独立的时间,与家人在一起的机会弥足珍贵,这种趋势折射在住宅上,明显的变化就是餐厅与厨房之间传统的隔离被推倒,传统的空间平面形态被打破,厨房的领地开始向就餐室甚至向客厅扩张。于是,厨房+客厅+餐厅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体并构成家庭生活的中心,设计师需要消减不同功能空间的家具布置与交通动线的违和度,使之形成共识。透过家具、艺术品的陈列摆放以及对起居室整合,让无声的空间透过家具表达各种语言和表情、落实功能,我们因此确定了家具的重要空间价值,即创造人与环境的和谐。
内外空间联系的幸福感 自然光、新鲜空气、通风和安全感都是理想的在家工作环境的标志。 考虑当地气候,高层的外阳台利用率并不高,设计师将外阳台拉回室内,通过更大的、可操作的门窗模糊室内外之间的界限,与客厅连接形成一个休闲空间,使之满足会客、阅读、观景、休息等功能需求。
自然光、空气创造了新空间,而新空间进一步创造了生活的风景。
/ 设计师心中的「家」 我对设计一个家的理解:就是通过设计,能够让家人在这个空间里充分的感觉到彼此的存在。 这才是一个好的、有机的家的设计。 ——陳·彬
设计一个家,如果一个房子摆上家具,摆上很多设备,家电,其实这些只是一个房子,一个能居住的房子。
而一个家应该是能够满足家人在物质和情感上的需求,能记录家人的给予和付出。 所以设计一个家的核心是能够让家人在空间里彼此感受到对方的存在,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因此我特别看重家的住宅设计里,能够提供给家人交流共享的场所,可能是一个小的茶区,可能是一个起居室,可能是一个很有调性的进餐空间等等。所以说我对设计一个家的理解就是通过设计,能够让家人在这个空间里充分的感觉到彼此的存在,这才是一个好的有机的家的设计。
/ 小结 现代住宅的建筑模块化和精装修交付化,让「个性化设计」的机会愈发珍贵,此类「二装住宅」,虽然依然受着诸多因素的制约,但我们相信还是有很多机会。 住宅,是个非常个人化商品,这意味着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人的设计都无法给出绝对正确的答案。但,我们复盘此次设计,深感到「房子是用来住的」这一简朴却本质的属性,「宅者,人之本也。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 这次设计,我们谈到「有机」概念,并非矢的环保,而是视其为方法,这一方法的核心便是重新确认以「人」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精神和设计理念。人作为一个物种,对住房拥有基本需求。这种需求建立在生活之中,因而设计的基本驱动是基于建构和空间的情感的反应,其根本指向是通过设计,让人生活得有尊严、生活变得简单、回归到生命的本真。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对设计师「适度、优雅、美而好用」理念的诠释,是一种去化了「工厂制造」的实践。 它也代表了当下设计的某种愿景: 那就是顺应时代进步而创造新的有温度的有机设计。
项目地址 | 武汉 项目名称 | 私人住宅(改造) 项目面积 | 230㎡ 室内设计 | ADF后象设计师事务所 设计主持 | 陳·彬 设计执行 | 王蕾、彭志远 软装陈设 | 喻瑶、李琳 项目摄影 | 余微微、姜波 协作品牌 | 科莫整装定制、运精全属定制、典象装饰、向外陈设 特别感谢 | 东方卫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