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东、西方建筑学的讨论,有人曾提出这样一种说法。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显然更善于从时间维度的“由外向内”来关注房屋建造一事。 正所谓“先有园,而后有宅”,早在房屋的建造之前,外部环境的自然、风土,乃至场域自身之间的关系就已存在。房屋作为环境中的后来者,在介入这片场域时,对场地中的内容、彼此尺度、形式与关系的规划考量,都是比“建造”这个动作本身更重要的事情。 不同于西人造了房子之后,再配以相宜的景观的“加法”。在中国人独特的观看与思考视角中,建造房屋,就如同建造一个小世界。这个世界的统一与整体性,体现着我们对“建造”一事的价值判断与面对世界的态度。
项目落址于西安老纺织工业基地,作为市政府高度重视的老工业综合改造区,自2010年起,这里就面临着旧城改造与重新界定的激烈探讨,吸引着大众与媒体的关注。 棉纺厂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也记录了一代人的深远记忆。在日复一日的齿轮转动、纺线缠绕中,人们成长、生活、老去,机器们转动、停止、蒙尘。 这是这片场地的前身,也成为了我们设计介入的前提。 场地本身的情感线索,与年代厂房的建筑结构属性已给予我们足够多的启示。纺线、梭机、齿轮,设计通过场地语言的艺术化重现方式牵连起人们关于场地的昔日记忆,在此基础上,极简的线条化处理方式,延续由建筑结构而来的空旷与豁达感,最终形成在现代理性审美下的拥有自身独特记忆的空间形态。
建筑的实质是四周围合的物理实体,把原有空间当成一个“空盒子”,我们所做的,就是通过提取、创造、融合的方式使它充实,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存在。
整个建筑空间自带年代厂房的解构语言与坡屋顶场域特征,在本身的空间语言中易构成功能空间的切割划分与空间节奏。
这里也是我们空间规划的开始,我们用整个屋顶的不断切割来模拟纺织机械的齿轮状态,并通过高低差来模糊室内与建筑界面的层次,实现空间场域再造。 从纺织的源头寻求艺术传承,从文化符号的具象解读历史记忆。我们将纺织机械中的轴承作为空间的设计载体,通过轴承转动过程中的形态形成空间线索,连接不同的功能区域,最终形成人在空间中自然行走、流转的动线。
整体空间以斜角插入空间吊顶的形式,为原本平缓的开场引入了独特而强烈的结构语言。软装在此基础上,以素雅的灰调让位于模拟纺织品形态的艺术装置原始的工艺美,线性灯带延续了空间结构线条的简洁性。接待台由传统梭机的外形演变而来,结构自上而下层层叠错,与空间空旷且轻盈的体量呼应,形成空间开场独有的仪式感。
通过入口,我们利用墙体本身的特殊层次关系创造了一个艺术展厅,墙面的层次错落形成几何线条的折叠感,四周同时铺白,构造展厅空旷的观感,仅在褶皱的地面边角处作黑色静水的处理手法将上下空间界面关联。艺术纺织物在黑色镜面的翻沉下,显露出光影迷幻的动态视觉效果。
在最大的中场关系中,我们最大尺度地保留了最佳观景界面,将外部的景观水体框景在一侧墙面的视野中。坡屋顶的特殊构造保留了纺织厂原身的结构造型,巧妙地丰富了空间的层次关系,同时形成场所的认同与记忆点。 吧台区从染织艺术中的色彩明暗中寻找启示,利用层层递进的渐变玻璃与灯光的结合,于四周素白调的几何体面中营造出一种简洁,淡雅而不失生气的休闲区域。 色彩的延续还体现在洽谈区上空中心巨大的彩色艺术纺织装置上。一根根彩色的丝线从天花顶面回绕、下垂,形成一道似有若无的空间屏障。
而在沙盘区上方,同样硕大而轻盈的艺术装置平衡了空间体量、跨度较大的空旷。线条交织、弯曲、回绕,有形若思,棉纺厂不仅仅是记忆里的场所,更通过设计的重新构造在现代场景下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人们在空间不断的流转迁移中,有所看,有所忆,有所思,莫衷是一…
项目名称:西安中海·云锦东方示范区 项目地址:西安 项目面积:950㎡ 室内设计:LSD interior design 空间摄影:肖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