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森花境”,位于西溪湿地洪园片区,由四幢传统古建筑构成,其分别代表了四种不同类型,宗祠、花厅、双重四合院民居和三合院民居,南接道路,北邻小河,之间小径相接,庭园四起。
▼双重四合院民居一层,展卖空间
整体上,以宗祠为核心,统领其余三幢。宗祠延续其历史上的宗法制度语义系统,是家族做重大决定的地方,功能为议事厅与办公室,其余三幢为衣食用学(服饰、饮食、生活用品、学习)生活方式体验的空间,花厅为素食火锅空间、三合院民居为学习交流空间、双重四合院民居一楼由服饰与花艺混合的展卖空间、生活用品展卖空间、戏曲表演与大讲堂空间构成;二楼由10个大小、环境不一的私人茶室构成,功能多变,可以品茶、品香、各种规模的培训、团队活动等。 ▼轴测图 ▼一楼:展卖空间、戏曲表演与大讲堂空间构成 1F ▼2楼:由10个大小、环境不一的私人茶室构成 2F 外部空间的设计以庭院花海及建筑室内与室外消除界限为特点。庭院花海呼应“花境”,在全是绿植与水域的西溪湿地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为使用者提供四季变换的景观。 ▼花厅外观 室内营造的沿水楼阁及类似湿地传统园林的空间意向,将内外进行了延伸,让使用者破除室内外界限的感受,将四幢建筑理解为一个“整体世界”。 ▼一楼,具有传统园林神韵的内外交互整体体验 1F 素食火锅空间尽可能的展示了原有的传统建筑架构,吊灯的排布预示了三个功能区域的划分。古建筑的结构因为被整体显露,火锅沸腾的雾气在高耸的梁柱间环绕。 ▼花厅。素食火锅餐厅 ▼吧台细部 “淼森花境”:一个生活之道发生于其中的“幻境”|About Miaosen Floriland: A Dreamland Where the Supreme Ideal of Living Is Practiced “淼森花境”,是以禅宗思想为启示,衍化而成的一个打造灵性生活方式的品牌。因此,设计的开端,便起于对一个可以生活于其中的“禅宗世界”的想象。“淼森花境”的空间形式的语言由两套并行的系统及其衍变构成:一是世界架构系统之简化与衍化;二是生活构件系统之拆解与重构。 这个空间形式语言是“淼森花境”的一个符号,这个符号这一次是和古建筑对话,未来可能会和现代建筑对话。两者各自独立存在,古建筑强调其物性的鲜明:木屋架的时间感,水意象的大理石地面,和封闭但存留一层浅水的天井,在阳光下将水的波纹映射在屋内,山墙面尽可能的打开,将侧面小径中的密竹映照在室内。新的空间语言模型强调其现代与非物性、抽象与轻盈感,好似亭台架于湖上,楼阁悬于空中,人们游际与驻留在“似与不似之间”。 ▼古今对话 世界架构的天(屋顶)、地(基座)、人(屋架)三重结构简化为现代技术下不可再简化的上下水平板片及四根垂直柱子,这也是对柯布西耶现代建筑“多米诺体系”的一个回应,但不同的是,去除了垂直交通系统和厚重的混凝土材料,取而代之的是轻质、白色的钢结构系统,以体现其虚无飘渺的空间氛围。这个便是房屋最原始的样子在现代技术下的架构形式,形式的简化与物性的简化都象征着对世界本质的提示,剩余的是一个少之不能少的唯一。 ▼白色的钢结构系统以体现其虚无飘渺的空间氛围—-通往2层的楼梯 ▼二层空间概览,2F ▼2楼:由10个大小、环境不一的私人茶室构成,2F 反观“淼森花境”的“淼森”,“淼”——是水,是水的变体-云、雾、烟,是横向板片在不同纬度重复而呈现的云雾缭绕的意和境,“森”——是林,是纵向柱子在不同维度重复而呈现的密林深深的意和境,“淼森之境”就是这种对自然“好似”的想象。 ▼“淼森之境” — 轻质、白色的钢结构系统体现虚无飘渺的空间氛围 在现代技术下,简化后保留其本质的物件,再通过不同位置的摆放与组合进行重构,虽已不是完整的建筑,但其构成物的在场仍然可以带来整体的再回归,在这些“似与不似”的虚化的生活构件中体验、反思我们的生活世界,重构心中的理想生活。 ▼ 细部 — 新与旧的碰撞,重构从而来带的整体回归 ▼平面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