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厅院落,足迹散落在小路上,左右两侧,青青竹林,成了自然生长的翠嶂。此时,有两个世界,一个在小竹门内,一个在小竹门外。
通过清幽的竹林涧,便是正堂,中庭空高近10米,烛临万物的姿态,让人不得不心生仰望;被岁月打磨过的石雕,原本模糊的轮廓清晰了起来,飘在空中的灵魂又沉了下去,重新有了生气。
木雕的手艺出自皖南徽州一系,为了不破坏原有建筑结构,工匠们将柱、梁、坊、斗拱、雀替、檩、椽等残破的木作构件进行了保护性修缮,顺应木头本身的特点,手工清洗刮除,维持了原木斑驳的肌理,化浊为美。
正堂里,“聚神映性”的水景,流淌着精神和智慧熔化的浆;两处天井在正堂,斑驳阳光从檀木雕镂中穿过,洒遍每一个被年代尘封的角落,生活不再随着旁人的节奏而变化,而是随着季节、光线、天气的不同而不同。
后堂,重庆“十七古城门”艺术品伫立其中,是属于这座城市的文化痕迹,封存永久的文化内涵由此奔泻出来,成为隽永。
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也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正因如此,老院子才有了令人着迷的情感因子,既充满了历史遗留,又承载着现在,仿佛让人们看到了古与今相似又不似的每一天。
书屋位于二层,分别以“茶花”、“峙”、“沁心”为名,将人投入到烹酒煮茶、琴棋书画的氛围之中,让心绪随着文字沉淀,与其说是一种空间设计,不如说是一种唤醒灵魂的手段——什么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
日月悠长,往事像是一颗山茶花的种子,拔节生长,开出花来,便是“茶花”书屋。仿佛在暗示一种情韵:若有诗意藏于心,岁月从不败年华。
以“峙”为名的书屋,将一座“巴山蜀水”为主题的艺术品安放其中。所谓“峙”,有两层含义,其中有“山”和“寺”的关系,有楼阁,有山峦,有溪流,浓浓“禅”意。其次是 “对峙”,人与自然彼此对视,持着清净无杂念的心,在对视中领悟。
而“沁心”书屋,则讲述了中国意境创造中“虚实相生”的智慧。实处落笔,是沁在墙里的境;虚处传神,是沁人心脾的情。
关于集美组
▲(左)蔡文齐、梁建国
八十年代与合伙人一道创建集美组。期间一直试图与中国内陆的经济高速发展保持距离而又身处其中,敏感而睿智——通过这种状态获得了一个极佳的角度来描绘本土新兴贵族的生活。一直秉持一种态度,“帮客人解决问题”。2006年与业内专家共同创办中国陈设专业委员会。倡导: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历年来各种荣誉无数。2014年11月与两岸三地的著名设计师携手成立「创想公益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