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从内部发展到外部,外部是内部造成的;建筑艺术的元素是光和影,墙和空间;布局的有序性,是把目的分级、把意图分类。
我们一直在探索,城市公共设施对人文艺术传播的促进与发展,这次我们通过一个命题的装置空间,再次验证这一可行性。 在一个5x4米的指定场地内,我们需打造出一个可供日常使用的茶室。通常这样的空间会安排在幽静的环境之中,但这次我们将把它设置在人来人往的集市中,甚至是喧闹的公共场合里,这又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 显而易见,它与外界整体环境是对立的,然而两者之间并没有因此而互相拒绝;相反,通过这个装置,里边的世界更容易与外界进行交流,这也正是我们打造这个场所的意义所在——让空间具有互动的交流性。 在保持与外界互动的同时,还赋予了一个“过滤”干扰的功能,让人进入后仿佛到了另一个境界:安然的坐下,静心的捧着器皿,喝下一杯暖心的热茶,逐渐忘却烦忧。因此,我们也命名这个装置空间为“器场”。
茶室之外,蜿蜒起伏的精妙“用笔”,古人有说:“计白当黑”轨迹由内部引发,循序渐进的轨迹形成布局的有序性和分区,忽明忽暗的光影之间便是功能的界定。 茶事的仪式感塑造了一个“静、空、慢”的空间气场,意念中的梨树正是“器场”的点睛之处。柔和的光线透过木条的间隙温和的投射在地面之上,远处墙上的枯枝有意无意的指引着众人的前望,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远方处骤然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满树的梨花随风飘舞,树下屹立着木色古朴的茶台,伴随着色泽温润茶器悠然入座,细味手中清茶。偶一抬头,漫天的花瓣如置身梦境之中。 台后是一面3米高的白墙,梨树的影子透过光线折射上墙面,浑然而成一副田园水墨画,一个空间,形、声、闻、味、触五感皆全。 木材与绿植为本案的主要材料和装饰件,地面、墙面、天花均采用老松木,这些都是循环利用的再生材料,设计师希望在享受高品质生活的同时,也能倡导环保的理念。 设计师期待此空间不仅仅局限在展馆之中,从设计伊始就考虑了装卸问题,希望借此空间把传统茶文化作为推广和普及起点,把“器场”设置在不同的场所,就如设计理念一样:场,心之所属也;心中之器,乃场载之。 “器场”在我们探索下终于面世,
而属于它的故事才刚开始.....
设计团队 | 梁智德、谢海源、梁亞崎、黎婉莉
文案编辑 | 黎婉莉
企划编辑 | 李焱筠、梁亞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