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战时期的民众来说,作为中立国的荷兰,是一个远离危险与死亡的世外之地。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前卫艺术家、建筑师在战争期间前往荷兰,并在当时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对当地的本土文化进行了建设性的探索,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以几何式结构单体为表达方式的全新艺术流派——风格派。
皮特·科内利斯·蒙德里安
此时的皮特·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作为风格派奠基人之一,与好友共同创办了《风格》杂志,在他的画作中,抽象的造型和中性的色彩象征着生命的昭示和升华,而纵横的几何线条,则暗示了他对于秩序与和平的渴望。
特奥·凡·杜斯伯格
1917年至1921年间,特奥·凡·杜斯伯格(Theo van Doesburg)作为蒙德里安的好友共同参与了《风格》杂志的编辑与发行,他在风格派的基础上建立了更具国际化的表达语系,使用中性、理性的新形式对抗暴力的战争。与此同时,雕塑家乔治·范通格鲁(Georges Vantongerloo)成为了风格派团体第一份宣言的共同签署人,并将风格派的影响延伸至雕塑及其他的艺术形式。
乔治·万通格鲁
相较于前卫的艺术家,建筑师们的加入时间虽晚,但他们所设计的家具及建筑作品无疑更加深入生活,且能够在大众的渠道进行广泛传播。荷兰建筑师雅各布斯·乌德(Jacobus Johannes Pieter Oud)在成为鹿特丹市政房屋专职建筑师后,将具有成本效益的建筑技术与理性的审美相协调,扩大了风格派的影响范围。
赫里特·里特费尔德
在风格派逐步发展的过程中,荷兰建筑师、家居设计师赫里特·里特费尔德(Gerrit Thomas Rietveld)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他设计的红蓝椅(Red Blue Chair)使用最常见的木材尺度,通过垂直和水平面的相互作用保持结构的稳定和平衡,降低制作成本的同时提升了椅子的舒适度。
红蓝椅
除此之外,他的建筑作品施罗德住宅(Schröder House)也是风格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世界遗产,开放给公众参观和学习。
施罗德住宅 Schröder House 在设计施罗德住宅之前,里特费尔德虽然已在家居设计方面为人们所熟知,但他从未接受过正规的建筑设计教育,也没有参与并负责过任何建筑项目,因此为他的好友施罗德夫人设计该住宅,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大胆”的建筑委托。
里特费尔德和施罗德夫人将住址选定在城市边缘的普林斯街道一侧,牧场、运河以及葱茏的郊野密林是场地最佳的景观资源。在里特费尔德的初稿方案中,建筑的空间结构和形式还略显克制和保守,而后在施罗德夫人的建议与支持下,他将在家具设计中积累的美学理念延展至建筑中,开拓性的改变了固有的住宅模式。
从外立面来看,施罗德住宅借鉴了蒙德里安画作的立体构成,主体的墙面作为背景被涂刷成中性的灰色和白色,而立柱、栏杆等线性构件则大胆的使用了红、黄、蓝的原色与之形成对比,并在视觉上增强了建筑立面的层次感,为室内的设计预留出发挥的余地。
步入室内,空间的色彩使用更为突出,除了营造氛围的功能外,色彩还暗示了空间的转换。针对施罗德夫人对开放式空间的要求,里特费尔德将许多家具与空间结构进行巧妙结合,使家具成为空间的延续而非单一的可活动物或障碍物,并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建筑的内墙,增强空间之间的流通性。
内外之间的合理过渡,是施罗德住宅最大的设计亮点,里特费尔德不仅通过水平方向的延伸打破内外空间的隔阂,还在建筑的中心通过天窗和梯井增加垂直方向的采光。除此之外,二楼的一角通过90度转折的无窗棂玻璃窗设计,为施罗德夫人提供欣赏周边景观的最佳视线。
1925年,里特费尔德成为了一名全职的建筑师,并将他的工作室设置于施罗德住宅的一层。虽然因与施罗德夫人的关系使他失去了许多昔日的好友,但他后续的工作乃至施罗德住宅本身,都离不开施罗德夫人的支持和帮助。在二人相继去世后,这座先锋的住宅被作为学习的典范进行修复,并向公众开放,让里特费尔德的建筑精神得以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