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宝楼位于 上海浦东喜玛拉雅中心的美术馆内 是一栋来自江西景德镇的清代民居 具体初始建造年代已不可考 运至上海的仅木构部分,原有砖瓦并没运来 木构也有部分是后补的构件 原建筑为二层三进院落, 由于美术馆空间有限,只能装得下两进
项目名称: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
项目面积:540平方米 主设计:王善祥 参与设计:张通驿 龚双艳 电气及给排水设计:麻理 总造价:约440万(其中古宅收购及搭建修复260万) ▲ 入口门厅 ▲ 经典的徽派明堂天井院
所谓“装得下”,是指把一个位于中国腹地乡村的民居古建筑,装进一幢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大盒子里,而且没有任何自然光线,完全依靠灯光照明。这正好很适合这次由民居向展示馆的功能转变,因为展馆照明形式最好就是灯光。 ▲ 中堂作为仪式空间
两层楼之间仍然采用了传统的木构楼板体系。中庭顶上圆形天井是这个古宅的最大亮点,雕饰也十分精美,圆形天井在古代徽派建筑里并不多见。天井上部模拟了阴天时的自然天光,颇为逼真。
▲ 天井
▲ 中堂作为接待及会议空间使用
景德镇的古建筑受明清两代徽派建筑的很大影响,这栋民居即是典型的徽派风格。其中两进之间的天井最有代表性,称为四水归明堂,天井开口不大,但光影精炼,充满仪式感,且日常起居非常实用。 ▲ 第二进后堂
美术馆的这个空间高度也有限,因此,古宅搭建了两层,但高度都不高,尤其是上层,顶部是大型结构钢梁,梁底所剩高度仅剩2米4。
原本设想保留钢梁的裸露状态,但600厚的大型钢梁的体量在传统木构面前实在显得巨大,而且空调、电线等管路错综复杂,难以做到干净整齐,于是只有采用吊顶来处理,石膏板封完钢梁的下沿楼板仅剩下2米35。好在钢梁之间的空隙做了天花造型有所抬高,局部安装了灯槽反光使顶部不那么压抑。 ▲ 二楼厅堂稍作分隔 ▲ 接待会议沙龙空间
几处天花造型采用了拱形,是为了与古宅一层进门处一段木作拱形廊顶相呼应,这段廊上部是古宅原有的称做回马廊的空间,现在也做成了展区。美术馆的空间在靠近这个角上的局部高度是够三层楼,于是这展区边装了楼梯通至局部的三层小展室。
▲ 新旧结合
▲ 旧木构与新吊顶
一层中庭部位的地面开始仿照古建筑做法铺了石板,四边一圈高一步台阶,中间低下去(原为排雨水),但馆方觉得不够实用,尤其是观众在凝神欣赏展品的时候容易踩空、绊脚,后来统一改成了一样平,便于布置较大型的展品。
两边厢房做为一层的主要展示区,地面铺了仿古青砖。 ▲ 厢房改为展厅 ▲ 隔墙后的楼梯 ▲ 上楼 ▲ 下楼 美术馆这一空间没有任何自然光,为了不让空间沉闷,在最里端设置了一片从一楼至二楼的发光墙,正面给人“窗”的感觉,背后照亮了楼梯间。 ▲ 二楼厢房作为展厅 ▲ 二层中堂两边展柜 ▲ 由二层窗户望一层中堂院落 ▲ 四面环通的二层空间
二层新元素比一楼多,除了展示功能,还设置了一个会谈区做为小型会议、沙龙空间。实施效果大致秉持了设计师提出的“旧是旧,新是新”的原则,以简约的“新”烘托繁复的“旧”,基本实现了新与旧在冲突中的对比与和谐。 ▲ 精美的细部 ▲ 新竹屏风区隔空间层次 ▲ 竹帘与窗扇
馆外入口有一条3米宽的长条形空间,做为古宅原地的街道的空间元素。
原门楼已不复存在,本来设计师设计了完全现代风格的入口,但馆方执意要一个仿古门楼,最终只好模拟了一个较为简易的门楼。古建筑的主要元素木构、粉墙都有了,唯独缺了“瓦”这一元素,因为这里没法复制屋顶。还缺了当地的“山、水”这两个自然元素。于是设计师在门楼对面的墙上用小青瓦片叠了几座“山”,构图手法来自于传统山水画,计白当黑,大面积留下的白墙仿若湖河的“水”。 ▲ 山、水、竹、瓦 象征手法的运用给人以无限联想。墙角还设了几根发光的“竹竿”,如同近景,使画面有了层次感。 由于美术馆属于高层建筑,防火为最高级别,古宅几乎全是木质,防火难度很大。如安装自动喷淋设施,其管路肯定对古宅的木构无论是构造还是视觉上都破坏太大。最终是在空间的四个个角上安装了4个气体灭火喷头,解决了这一难题。 ▲ 出院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