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名师与新作

注册
达人网首页>人物访谈>致敬·设计师于昭:我的设计进化史

致敬·设计师于昭:我的设计进化史

2020-7-2 15:23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 达人网微信号 (评论5条) 浏览量: 6031

于 昭 
于舍设计
艺术总监

说起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于昭老师非常健谈。

采访伊始一泡茶的功夫,便有幸领略了于老师一堂生动的茶道课。虽非老茶友,但他讲起茶如数家珍。从茶的味道,到种植环境,栽培细节,到成茶背后的故事……如细啜品尝,浸润出最深的芬芳。

他说,设计如茶,只要找到自己的方法论,
和清晰的脉络及底层逻辑线,一切皆可融会贯通。

在接下来的采访里,在他娓娓道来的叙事里,那些年的设计故事,潜伏着的正是他对这一理论的实践。 

代表作品 :南京湾艺术中心  

多元型格

每个设计大师的人生里,都写满了故事。每个设计师的型格里,都充满了多元可能。这一共性,在于昭身上,呈现出格外跳跃的张力。他不仅仅是著名的华人室内设计师,是于舍 YU STUDIO 创始人,还是当代艺术收藏者,更是一名赛车手。深受中式文化熏陶,也曾旅居温哥华,游走于东西方两种生活态度之间,进行生活方式的深入体验。

头衔上的斜杠是表象,他给人印象更加深刻的是儒雅与炫酷并行的性格层次感。一面是优雅诗意,一面是飞驰人生。在设计圈里的发声并不多,却以自己独有的方式积极投身于设计实践中。


代表作品 :南京湾艺术中心  

好奇心是于昭打开一扇扇新世界大门的钥匙,他从不安于现状,喜欢挑战新事物,时见时新。1997年进入酒店设计领域,2002年正式进入地产设计界,2017年成立于舍设计团体,专注会所、精品酒店及建筑等公共空间的研究。从无到有的拓路,不同风格的尝试,在他的设计中“变”是永恒的关键词。 

于昭的设计生涯,在他道来,初看像是一部编年史,
每个历史阶段都有着不同的新鲜事儿出现。
在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及大的脉络,
乃至描述小的细节上,他都清晰有节。


代表作品 :南京湾艺术中心  

当你细细品味,又像是一部进化史,总在前一段历史的积淀中,进化出不同的价值。在他经历过的每一阶段,每一件事情上,都有一个共同点,热爱就出手,见招去拆招。这种行事风格,在他上学时已经初露端倪,因为特别痴迷西方建筑师,他便去花大时间去研读历史,去临摹,从希腊到罗马,到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不仅去了解完整的理论,还去挖掘历史背景及传承的精髓,这培养了他对于美感的敏锐度,以及对于任何事情究根问底的逻辑思维能力。

能在众多身份上驾驭地游刃有余,
如果说一定要为于昭的成功找一个关键要素,
那可能就是底层逻辑上的修炼。
哪怕只是一盏茶,也要追根溯源,这是兴趣,
更是引子,发于好奇,内化于心。



 


变与不变

所有的成名,都源于马不停蹄的积淀,所有的大师,也是从小白进化而成,这是自然规律,也是不断向前走的意义。独立拿下第一个设计项目时,于昭只有24岁,那是北京天伦王朝酒店的改造项目。当时北京还没有正统的设计公司,设计师全都是代表工程队参加竞标,一起竞标的单位有20余家。作为设计代表的于昭,相比之下更像是初出茅庐的小白,资历和信任度上都不占优势。但年轻因才华变成了充满激情的优势,在竞标中他另辟蹊径,全程以英语和普通话的双语汇报,在竞标中脱颖而出。在自己的第二个本命年,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与才华,接下了位于北京中心王府井的重要项目。从此,也以高起点一脚踏入了酒店设计。

代表作品 :万科瑧湾汇 

从方案到深化图到施工图,于昭与工作搭档以全手绘的形式,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内全部完成。他笑言,如今再去回想都觉得不可思议,一天画几十张图。但是当时没有任何杂念,完全投入进去干一件事情的时候,就觉得越画越快。情感上的完全投入,最后达到了手随心动的境界。


我为我喜欢的东西大费周章,所以我才能快乐如斯。
我为我好奇的东西渴求探索,所以我才能主动进阶。


代表作品 :万科瑧湾汇 

与样板间设计结缘,是于昭再一次出发于好奇心的跃跃欲试,和面临新挑战的见招拆招。1999年初次做样板间时,他在设计上已经是小有名气。在当时并不了解样板间为何物的情况下,他接到了北京万科星园一期样板间设计项目,当时的万科还未成名,北京也并无样板间项目,即使是国内样板间设计也可以说是鲜有参照。

一切都是非常原始的状态,怎么办?挑战永远让于昭兴奋,没有参照那就去学,在自己擅长的酒店设计上去生发。那时候大部分的样板间设计,开始由台湾和香港的设计师去探路,于是他便去观摩,揣摩其中的逻辑,用3个月实践摸索出样板间设计的一套逻辑,结合自己酒店设计的经验,形成了专属于自己的创新。


代表作品 :万科瑧湾汇 

不喜欢熟悉,永远都求变,去尝鲜,
也许早已写在于昭的骨子里。
接下来便是不同风格样板间的设计尝试,他乐此不疲,
也由此建立了自己独有的“当代设计观”雏形。


中国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自信的回归,同时驱动了设计行业的创新。作为随之一起成长的那一代设计师,被时代推动,也反哺于时代。在跟万科合作样板间设计五六年节点上,2005年深圳万科第五园项目生发了“骨子里的中国”这一概念。那时新中式的概念还没有出现,但于昭已经隐约有了新概念即将被创造的敏感。


代表作品 :万科瑧湾汇 

他骨子里的好奇心又开始活跃起来,欣然接受了这一挑战。接下来便是对这一概念的“备课”,他和建筑师等组成团队,花了一个月时间,从黄山一直走到绩溪,将沿线所有古宅考察了一遍。

即使是现在说起来,那次行走依然让他兴奋不已。原来在中国的大地上,埋藏着那么多先辈们遗留下的宝贵财富,这样的发现激发着他的灵感,也成就了他对第五园样板间的设计。只是那时候的他并未察觉到,那就是后来被空间设计界推崇的新中式美学。


如今回望,他坦言,也就是在那个阶段,
他感觉自己的设计观被唤醒了,
开始建立了完整的设计逻辑。


代表作品 :万科瑧湾汇 

即使如此,他依然没有止住“变”的步伐,在2012年左右样板间设计已经越来越成熟的时候,他又找到了新的兴奋点,毅然转向了对售楼处的新探索。因为这一次的出发,诞生了后来刷屏的梵悦万国府设计,因为作品的爆红,一向喜欢埋首做设计,鲜少在设计圈中发声的于昭也被更多人熟知。

20余年的设计生涯,于昭在“变”的路上一路弯道超车,心随念动,尝试一切新的可能,将人生活出鲜活的精彩。而唯一的“不变”,便是他对设计的坚守,以及探索每一个领域,转换每一次身份,都要追根溯源的底层逻辑。



 


向美而生

在空间设计中,总有人在纠结于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平衡。而修炼到一定高度后,你会发现那些大师级别的设计师,已经形成了融合的设计观。


设计不再是各方面割裂的存在,
而是思维自然而然抒发的过程。


于昭给与的解答是,“我其实倒不认为功能性和美观性这两者是有冲突的,现代设计就是基于功能来做优化的一个过程,所谓的美学也应该是跟功能结合在一起的。”他的设计以空间为出发点,更偏重于其中趣味性和艺术情感的注入。这一点,从他的作品中便可窥见一二。

代表作品 :梵悦万国府 

从不以常规为标准,他更喜欢以自己的理解去表达设计。比如在2017年行业内刷屏的梵悦万国府设计上,他打破了售楼处的常规定义,更多以使用者模型为底层逻辑,将空间定位为产品去设计。传统上的单一销售属性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空间作为产品的体验感。原本售楼处暂时的销售功能性,被设计为一种彰显生活方式的会所形式使用,在未来5-10年内,人将和建筑与空间持续产生关系,碰撞出情感,生发出人情故事。这样的定位,为空间衍生出无限的可能性,以一种无边界的生活方式,和更丰盈的内容性,延长了空间的生命线,也增强了空间的张力。

以设计之力,改变了空间的形态,
新的关系也随之自然而然发生了。

这一理念在后来的“西湖三里庐”等众多设计中被一脉相承,这就是设计通过创意改变世界的微妙。


代表作品 :梵悦万国府 

于昭反复提到,现代设计是基于功能来做优化的一个过程。其设计跨越了功能的层面,时间与空间的鸿沟,在鲜明的当代表达语言中,融入传统文化、当代艺术、地域特点等基因。这样超越条例和刻本的随性表达,让他的每个作品看起来都不拘一格。对于自己设计的核心理念,他在2017年深圳万科“瑧湾汇“项目中正式提出“当代艺术设计观“。

他所喜欢和擅长的当代表达方式,是建立在对经典传承的敬畏心与自我语言的转码上。向美而生是所有时间轴上美学的底层逻辑,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共同的生活惯性。但是每个时代有属于其当下的美学观和方法论。以备受我们推崇的东方美学为例,“唐风”、“宋式”是经过历史检验和沉淀的美,经典当之无愧,能够称之为永恒不变的美好。但是它们又是独属于那一个时代的,那一代人的。即使你花再多的时间和经历去追寻这种美,你会发现在当下的时代语境里,是永远无法追上,永远无法再还原的。


身处于现在的时代,设计应该是活在当下的表达,
契合当下的生活节奏,被打上所处时代的烙印。
而经典的存在,则是能够指导我们向美,
然后去感知,去思考,然后焕发出新生命力的美。


代表作品 :梵悦万国府 

以这种逻辑为基础,美甚至是创意都是可无限接近,而无法完全到达的东西。设计作品也是如此,尽管设计师都是完美主义者,但是当一个作品完成的那一刻,其实就已经跳脱出了当时的时与空,即使总有点意犹未尽的缺憾美,也恰恰是能够推动你更接近完美的契机。于昭热爱永远追求,却抓不住的这种感觉,让他保持好奇心去向美而生,他希望到60岁还能持有18岁的心态。
 


时空脉络

于昭的作品往往看起来简洁自然,细品却总是盈满着深厚的文化与历史底蕴。这样的表达正是源于他所倡导的当代艺术设计观。这是一种看似简单,却跨越了整个时间空间轴的大格局观。

在他的每个作品中,都带有浓重的地域文化风情,不必去追求风格,却自成一派。他的设计重情感文化,在他看来风格并非具象的东西。即使是他所擅长的就地取材中的某一样材质或物品,在设计语言中也早已超越物件的具象层面,更像是为了表达情感和文化而融入其中的串联点。

代表作品 :望庐 

看似远离设计圈,实则一头扎进设计中,
更是喜欢深入研究地域文化。
在做每一个项目之前,
都会花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去研究当地的人文和文化。


从山西的家族宅院,到徽派民居;从江南水乡的滨水居室,到广州的西关大屋……不同形态的生活,给与他不同地域性的启发。在重庆万科翡翠公园会所的设计中,他结合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将竹贯穿其中,是材质,是民俗风情,更是文化情感。他邀请好友,有名的“竹痴”石大宇先生合作参与其中,以竹编的老匠人手作,为空间创意出道法自然的生命力。

每一个项目中,他都喜欢以当代的手法,去交汇历史的契合点。在他看来,在不同的领域,都有其擅长的强人。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当下,在构筑现代空间的进程中,他敬畏古老的特色匠人,并将其匠心运用于空间,是设计表达,更是文化传承。


代表作品 :望庐 

他喜欢以历史的角度去解读美学和艺术,并推荐年轻设计师去做这样的历史研究,从而结合当时的历史特征,去更头车理解当时当地的美学根源,然后顺着时空去摸索中其中的脉络,抽丝剥茧出关于某类艺术和文化在那个历史阶段上出现的必然性。这样的研究不仅追根溯源,更易因思考而产生启示和创新。


代表作品 :望庐 

通透的哲学人生,让他尝试每一面,精于每一面。就像他以赛车的速度总结出的人生哲学,“当你开车入弯快要临界那个极限的时候就意味着危险,意味着你要去尝试一个你不会的动作,这种情况在我们的设计过程中经常发生。要有胆量和勇气突破那个你已经知道的极限,在安全的能力控制范围之内,去尝试一些不一样的方法和去探求新的领域”。


代表案例

 01  重庆万科翡翠公园会所


特别鸣谢 | Special Thanks 
 木里木外 
以“向华语设计致敬”的品牌态度
对“致敬华语设计这些年” 大型系列纪录活动的支持

出品方 | 广州设计周组委会
联合策划 |《致敬华语设计这些年》项目组
特约撰稿人 | 清歌传媒创始人:林青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宸哥 2021-10-1 11:07
支持达人室内设计网
引用 REJaimi878 2021-9-6 10:31
支持达人设计网
引用 13268107127 2021-7-15 09:16
支持达人室内设计网
引用 代号-L 2020-7-21 16:09
支持达人室内设计网
引用 1058470599 2020-7-9 14:21
高手都是玩光影的

查看全部评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