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飞往日本东京参加2019年罗意威工艺奖(2019 LOEWE FOUNDATION CRAFT PRIZE)颁奖典礼。在40年前野口勇创作的石庭中,我们不仅对话了建筑大师王澍,还欣赏到了80后、90后年轻艺术家们的佳作。当你还在抱怨“996”、“丧”的时候,和你同龄的这批艺术家又在做什么?
建筑大师王澍眼中的年轻人
无负担、无压力、无边界的“三无”人员
王澍在LOEWE FOUNDATION Craft Prize的评选现场,他的四周是本次大奖的入围作品。
王澍在LOEWE FOUNDATION Craft Prize上作为评审团成员发言。
1. “如何决定谁能得奖?”
DECO:作为本次大赛的评委之一,你认为最重要的评选标准是?
王澍:最重要的其实是原创性。评委团的背景跨度很大,交叉起来更可以判断作品在各领域的原创性。当把已经很优秀的作品放在一起时,最有超越性、原创性的作品会脱颖而出。
2. “如果是你,你能得奖吗?”
DECO:这些作品对你有什么启发吗?如果是你,你打算怎么做?
王澍:这些作品的做法和我的作品应该会挺一致的。作品可以和传统发生联系,但单纯的怀旧装饰是没有意义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如何和当下发生真实的联系、与人们真实生活里的感觉产生联系。在这个基础上,再比较作品有挑战性、展现超越性的技术和技艺部分,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术”。
3. “有微信吗?”
DECO:你有社交工具吗?平时怎么和社会产生联系?
王澍:虽然周围人都在用,但我是不用的,等到我来接收信息的时候,信息差不多已经被过滤掉95%了。
4. “怎么看现在的年轻人?”
DECO:你观察到现在的年轻人,有什么特点吗?
王澍:年轻人的脑子没有边界,探索上没有负担,生活上没有真正的过日子的压力,可以接受很多东西是“无用”的,只要enjoy就好了。而艰难苦涩的生活之用可能只有到一定的年龄才能体会到。我还是希望以后工艺类的大奖可以发现更有用的东西,但现在的获奖作品已经达到了我们所说的“纯粹的探索”的程度。当一件东西都没有直接的“用”,这部分技术的要求就降低了,实际上这是手工艺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5. “你在想什么?”
DECO:你的作品更多思考些什么?会关注趋势、未来吗?
王澍:对我来说,创作就是一场捍卫人性的战斗。所以我在我的建筑里大规模地使用手工和工艺。如何让最常用的技术保持高度,这是手工的基础。
6. “年轻设计师,行吗?”
DECO:你对年轻设计师有什么关注吗?
王澍:近年在服装、瓷器、家具、首饰、产品、室内设计等领域有很多有意思的作品出现,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但大部分作品还只是处在高仿阶段,有一个从外面传到下一个的信息差,谈不上特别有原创性。真正原创性的东西是创作者和使用者的配合。在前期要花很多的成本但没有直接的回报、看上去没有直接用途的奢侈的试验目前在中国太少了。只有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的阶段,才会有人去做这样的优雅的事实上有点傻的事情。
做手工的年轻人
入围的年轻艺术家们
Genta Ishizuka
大奖获得者
本次LOEWE FOUNDATION Craft Prize大奖得主、日本艺术家Genta Ishizuka,左边为他的作品Surface Tactility #11。
Genta Ishizuka虽是个80后,却已经是日本漆器领域的专家之一,他的作品已经被收录进明尼阿波利斯艺术中心以及伦敦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曾于京都市立艺术大学以及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求学的Ishizuka可谓是十足的科班出身。
本次获奖的Surface Tactility #11灵感其实来源于艺术家的日常:超市中所看到的装满橘子的网袋。采用干漆技术以及自然采集到的漆树树液,整件作品呈现出极具深度却又不失透明感的效果。
Harry Morgan
多材质结合
来自爱丁堡的艺术家Harry Morgan与他的作品Untitled from Dichotomy Series。
荣获本次大奖“特别提名”的Harry Morgan生于1990年,这个不折不扣的90后在材质混合领域已经小有成就。此次参展的作品Untitled from Dichotomy Series将玻璃和混凝土结合在一起,创新性地将轻质的玻璃设置在了沉重的混凝土之下,突破了惯有的重力思想。
将玻璃置于混凝土之下,玻璃中呈现出一种被混凝土撕裂的动态感。
Kazuhito Takadoi
树枝构成的艺术
Kazuhito Takadoi(左)与他本次的参赛作品KADO(Angle)。
有着园艺艺术背景的Kazuhito Takadoi现居英国,他的作品多展现着“少即是多”的日式美学概念。他参赛的作品KADO(Angle)是日文中“棱角”的意思,用树枝、蜡亚麻线所编制出来的这件作品有着立体的、3D的效果,随着光线和时间的变化,作品也能呈现出不同的美感。这件作品也荣获了“特别提名”的奖项。
方静峰、董谧
轻盈的陶瓷
方静峰、董谧与他们此次的参赛作品“回”。
作为本次大赛唯一入围的中国设计师方静峰、董谧,目前在上海拥有他们自己的设计工作室。陶瓷作品“回”灵感其实是来源于中国古老的木质榫卯技术,将木材的接缝技术延伸至陶瓷的烧制之中,是一次技术的创新。
Sachi Fujikake & Minhee Kim
材料的本源
前排为日本艺术家Sachi Fujikake与她的作品Vestige,后排为韩国艺术家Minhee Kim,墙上展示的是她的作品Funeral Clothes for the Women。
来自日本的Sachi Fujikake在2017年就创立了自己的玻璃工作室。她的作品Vestige从外观上看其实很难想象到是吹制玻璃材质,反而呈现出一种塑料纤维布的观感,展现出作者极其细致的观察能力以及绝佳的技术。
韩国艺术家Minhee Kim最近在英国、中国以及韩国巡展的作品以二战时期的“慰安妇”悲惨遭遇为蓝本,展现出她对于历史伤痛和人类记忆的理解。Funeral Clothes for the Women以韩国女性丧服为灵感,利用单丝展现出轻飘甚至有点鬼魅的气息。
Koichi Io
历史的重量
Koichi Io在自己的工作室内
受到家庭的影响,Koichi Io从小就接受着来自父亲的训练和熏陶。经过在日本和韩国多地的学习之后,他能够通过作品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化的外观完美结合,本次参赛的作品Three Legs Vase就是这项高超技艺的代表。仅采用一块金属板,通过手工捶打的方式使其呈现出现代美感。
Koichi Io在工作室内展示手工捶打的技艺,这项技艺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
Tomonari Hashimoto
混淆的材质
工作室中的Tomonari Hashimoto
这个生于1990年的年轻艺术家早在2017年就成功取得了他的博士学位。此次,Tomonari Hashimoto带来了作品Rain box,这是一件让人误以为是金属打造的实际上是一件陶瓷作品。器物上宛如氧化生锈一般的痕迹其实是一种上釉手法。
Rain box的打造过程
LOEWE FOUNDATION Craft Prize
致敬手工
今年入围LOEWE FOUNDATION Craft Prize大奖的作品展示现场设在40年前野口勇打造的草月会馆石庭。
于2016年启动的LOEWE FOUNDATION Craft Prize(罗意威工艺大奖)是LOEWE对自身品牌中所蕴含的手工精神的延伸与赞许。在越来越快、越来越浮躁的当今社会,有越来越多的手艺人选择慢下来、沉静下来,专注于工艺和艺术的创作。本届大奖的评审团中除了建筑大师王澍,还有我们所熟悉的设计师Patricia Urquiola、LOEWE创意总监Jonathan Anderson等。
设计师Patricia Urquiola在颁奖现场,她身边放置的就是本次大奖的奖杯,由英国艺术家Alex Brogden设计。
LOEWE FOUNDATION Craft Prize给予了当代年轻艺术家们一个绝佳的展示自我的机会,因此从本届的入围作品中,你就能看到不少受到肯定的80后、90后艺术家们。除了年轻艺术家们,艺坛前辈们的作品也通过本次大奖焕发出新的生机。
韩国纸编艺术家Youngsoon Lee与她身后的作品Cocoon Top Series 1,拔地而起的枯木是石庭的一部分,强调了整体环境的孤静幽寂,颇具东方美学,与作品相得益彰。
美国藤编艺术家Deloss Webber与他的作品Geisha Handbag S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