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网eric 发表于 2024-4-18 10:48:08

彼得·卒姆托丨跳跃的光影

德国科隆,一座拥有惨痛历史的城市。纳粹曾占领这座城市,并对犹太人进行驱逐,同时发动空袭将城市夷为平地。战争幸存者搜集了城市重要建筑的废墟,并修建了纪念碑。在这些建筑中,圣科伦巴教堂是最古老的罗马式教堂之一;后来随着扩建,它被哥特式教堂所取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轰炸使教堂的大部分建筑损毁,仅剩下部分外墙、塔楼的地下室、入口大厅以及一尊哥特式圣母雕像,这些都变成了废墟。为了纪念这座教堂,建筑师戈特弗里德·博姆设计了一个带有彩色玻璃窗和大理石祭坛的八角形帐篷状结构。鉴于其在基督教中的重要意义,1853年成立了基督教艺术协会,致力于保存和展示基督教艺术作品,该协会于1989年被科隆大主教区接管。



为了保存和展示这些艺术品,该协会组织了一场建筑师竞赛,旨在设计一座博物馆,并将科隆大教堂的艺术品搬迁至科伦巴教堂。在收到的所有提案中,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的提案脱颖而出,其设计简约而又不失优雅,能在特定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提出的设计方案是打造一个轻薄的外壳,该外壳将与教堂的废墟融为一体,内部设有16个展览空间、一个图书馆、一个礼拜空间,以及一个庭院和雕塑园。在他的方案中,他还保留了由戈特弗里德·博姆设计的名为“废墟中的圣母”的纪念小教堂。作为建筑师,他深知考古废墟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建筑结构的一部分,旨在保护废墟及其在城市中的意义。在博物馆开馆时,彼得·卒姆托表示:“他们相信艺术的内在价值,相信艺术能让我们思考和感受的能力,以及其精神价值。这个项目由内而外、从这片土地孕育而生。”



在融合新旧方面,博物馆的规划是通过教堂墙壁的进一步建造来实现的。这些墙壁在新旧之间形成对比,既与废墟融为一体,又脱颖而出。这些墙壁采用手工制作的砖块建造而成,这种砖块被称为科伦巴石,表面涂抹了黏土砂浆。这些砖块由丹麦彼得森·泰格砖窑制造,采用古老的方法,将湿黏土在木模中手工压制成型,然后在燃煤窑中烧制而成。这些砖块为博物馆增添了有机而优雅的气息。主博物馆通过细长的圆形柱子支撑,使得空间得以自由流通。



一条横跨废墟的高架通道引领着游客穿越废墟,展现了科隆所经历的悲剧。通过穿孔墙壁的设计,可以维持保护这些废墟所需的温度、湿度、空气流通和光线条件。这个展览空间展示了小教堂,通往神圣的祈祷空间。为了避免对室内造成干扰,在室外增加了一座钢制楼梯。



穿孔的立面带来了光线的变化,形成了一种对比效果:外部明亮,而内部空间则显得昏暗而温暖。在整个项目中,光线在空间及其功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展览空间保持昏暗而温暖,而流通空间则保持明亮。展示艺术品的空间保持昏暗,采用柔和的灯光来突出艺术品。展品所在的流通空间采用漫射光,使光线落在展品上,从而增强艺术效果。穿孔立面为博物馆内部带来了柔和的光线,营造出古朴而温暖的照明效果,同时在天花板上形成图案。



内部墙壁由混凝土构成,支撑着通往展区的楼梯,那里陈列着大主教辖区的文物和古董。这些展品被安放在昏暗的房间内,灯光柔和,石灰石地板与墙壁相得益彰。墙壁和地板为空间增添了流动性,有助于使展品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手工缝制的丝绸窗帘进一步增强了这种流动性,为室内带来了柔和的光线。



在博物馆中,参观者可以体验到一种不同的感受。展区昏暗,流通空间灯光柔和,但当进入神秘的庭院和雕塑园时,人们会感受到一种轻松和愉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彼得·卒姆托丨跳跃的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