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思建筑--南京战斗机械厂改造
近日,世界知名建筑杂志《建筑实录》(Architectural Record)公布了2023年度全球十大“设计先锋”(Design Vanguard),引发全行业的关注。自千禧年推出奖项名录以来,“设计先锋”以其精益求精的标准遴选出一众顶级的建筑事务所,大卫·阿贾耶、藤本壮介等均名列于此。今年,一个年轻的中国本土建筑事务所米思建筑MIX ARCHITECTURE(下文简称米思)也摘此荣誉,主委会的颁奖寄语中难掩激赏——“这是由周苏宁、唐涛和吴子夜在2016年创立于南京的建筑事务所。他们的实践由中国的乡村开始,并逐步走向城市,以微妙的形式表达应对复杂的现状,并通过当代视角重新审视传统建筑和工艺实践。”
米思建筑创始合伙人,左起:周苏宁,唐涛,吴子夜
米思创立的理念在事务所的名字中得以体现:“米”代表着最细小幽微的自然界事物,“思”即思考、审视,其中文含义是面对每个尺度不同的项目,即使是最不易觉察的细节都应谨慎斟酌;而英文MIX则表达了事务所不被类型或风格所限,所有项目均能以独特的设计方法和创作热情推进,让他们的作品与事务所一样更多元、更活力满载。
近期完成的南京战斗机械厂改造是米思设计价值观的有力呈现。南京战斗机械厂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位于南京城北的红山西麓。随着产业的变化,其生产功能逐步外迁,原始厂区也随之闲置。2006年前后,厂区曾经历一次改造,可惜并未准确激活园区,而新建墙体、面砖铺贴、粉刷修饰却反将其时代的痕迹粗糙地破坏掩盖了;经年以后,这里植被蔓延肆野,旧日工业的辉煌萧瑟倾颓,厂区被人们遗忘在城市与山林的边缘。
南京战斗机械厂鸟瞰
2020年底,米思接到对该厂区改造设计的邀请,旨在打造为以办公为主体的复合型新兴园区。团队十分兴奋,“在改造某个建筑单体的时候,它产生的社会效应和对整个环境的影响是有限的,而像战斗机械厂这样的集群性改造项目,位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同时充满特殊时期的历史人文环境,其中有太多的内容可以挖掘、可以表达。”周苏宁说道,“这种多线程、多角度、底蕴深厚的复杂项目与米思一贯的工作方式几乎是完全匹配的。”
南京战斗机械厂与周边环境
几番现场调研和考察后,设计方向很快被明确:自然地恢复和展现建筑中的历史陈迹,妥善设置现在所需的空间功能,唤醒旧厂区的生机使其再次融入到城市生活中。设计提取了红砖清水墙面这一原建筑群中最重要的特色元素,并以该特征统合整个片区的更新:红砖、红色清水混凝土、红色水磨石、红色面砖,用各种带有不同时代特征的红色材料,代表不同年代的建造方式和构造方法,强化“红色”特征。
红砖、红色清水混凝土、红色水磨石、红色面砖等红色材料的融合
除了致敬历史,设计又为这些带着回忆的特征赋予了新的处理手法,使它携着现代的希冀面向未来。例如空间多处采用大尺寸的高窗和玻璃幕墙,如取景框一般可以让人更好地注视外部环境。除了对几幢原有建筑的改造以外,米思还以红色混凝土为主材,新建了一个雕塑感极强的新建筑。外墙上不同尺寸孔洞中的亚克力砖持续着内外光线之间的对话与互动。
空间中大尺寸的高窗和玻璃幕墙
“我们希望当人从城市进入厂区,再穿梭于不同的建筑中,整个流程中他们可以发现历史与现在交织的痕迹,可以看到建筑中自然的状态。在南京这样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这里曾像是被人们忽视的边缘,但它不应是边缘,它更像是一个枢纽,紧紧连接并转化城市与自然、历史与现代、制造工业与文化创意的关系。”吴子夜这样描述对改造后项目的期待。
车间组团和沿山院落
当项目改造完成后,厂区的新建建筑中除了展陈南京战斗机械厂从1965年建厂后的历史沿革以及后期发展历程,还举办了一个米思建筑的独立小型作品展,以传达米思设计的价值观。在南京城中广袤的红山景区内,旧日的机械厂区被改造成红创创意园区,园区中除了旧建筑的保留,也置入了唯一一座全新的建筑,在新建筑中的展览呈现的又是昔日的盛景......这种新旧之间不断交替穿梭的“巧合”让身处其中的人们泛起朝花夕拾的感触,而米思便是在瞬间捕捉到人在场景中的情绪,并将其凝固片刻。
厂区中新建建筑“红盒子”和米思建筑展览现场
片刻足矣。在物理意义上,没有任何一座建筑可以永恒存在,但建筑精神的生命周期确实比其本身的存在更加长远。米思的设计关照过往,也更着眼未来,他们相信所执笔的空间未来一定是从场地环境、历史文化、城市气质等综合因素中应运而生的,是一种不断动态进化的生长过程。
上图:精铸车间改造
下图:模具车间扩建
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与传统特色是米思接触每个项目前期大量泼墨的工作内容。就像吴子夜所说,“虽然建筑是个造‘物’的过程,但我们希望展示和传达的却是一个‘境’,它可以是情境,可以是氛围或境界等等。”这种“境”是整体的渲染,也根植于当时当地,同时又紧紧系着过往的记忆,位于四川宜宾安石村的山水柴院项目便厘清了传统与当下的联系。
山水柴院项目草图
山水柴院鸟瞰
该项目采用十字风车型布局,弧形内院连接十字向的延伸,纵横齐整的空间含有包间、茶室、书吧及后勤服务等功能;身处竹林与水塘之间,横向铺陈的体量被削减,大屋檐沿周边水塘徐徐展开,将建筑表面积最大化地与自然贴合,没有丝毫喧嚣吵嚷,楔入静逸轻灵的环境中。
山水柴院首层平面图
上图:弧形内院
下图:沿水面展开的柴院
四川民居典型的穿斗木结构和空间形态在该项目中的印迹俯拾即是:村中的木骨泥墙早已斑驳残褪,建筑以不同尺寸的柴木串联后聚合成墙壁,疏落有致,开而不敞,隔而不绝,让人联想起木骨泥墙的形态;由机器切割的红砂岩块以鱼鳞状砌筑,这一带有生命活力的肌理来自四川当地山体中最寻常的材质;屋面的青瓦以朴拙的方式铺就,从色彩质感和尺度上与柴、石相和。这些建筑材质来自乡村、用于乡村,也融于乡村。
图1:局部剖切轴测图
图2:木砖镂空墙大样图
图3:红砂岩墙身大样图
砌筑柴院的红砂岩块以鱼鳞状砌筑
当人在柴院中或走或坐,看着水面倒映出柴木、红石、黛瓦的幻影,泠泠彻彻的氛围在周边蔓延,建筑中的很多元素都让人恍惚忆起川西林盘旧时村落的模样,但又可明确感知他们所处的时空并非从前,而是在建筑师笔下,追寻其时、其地的恰如其分,在柴影、石鳞、瓦羽之间,看到那些被远久传统与文脉照耀过的时光。
玻璃与水面反射的光线
在南京市的无想山国家森林公园,米思将原有的林场中队办公空间以“合院”为原型重建,并提供售卖、游客咨询和休憩等功能,使其成为一个园区管理和游览的节点,名为秋湖驿站。
秋湖驿站模型
设计首先理顺功能需求,将回字形合院拆分为两个L形部分,一部分用作对内办公,一部分面向对外的游客服务;角部翘起的L型坡屋面将两个体量弥合连接,一路延续转折后形成内院的檐廊,回应着周边层叠葱茏的山林。由于所处山地环境复杂,山体本身也有缺陷,于是米思更多将驿站作为一个“地景式建筑”来设计,地台逐渐升高慢慢将围墙的一部分隐匿,结合交错折叠的屋面彼此掩映,建筑的立面仿佛消失了。
秋湖驿站鸟瞰
秋湖驿站平面图
当人们行近,隐约望见绵延折叠的屋顶,暗色的屋檐和灰色粗粝的围墙仿佛是山体的延续,安静悠然地吸引着人们拾级而上。天窗是设计的另一重点,在入口、公共区域相关的体量中,平天窗和梯形的洞口引入了天光,使得立面弱化的情况下依然能较为清晰地指引主要空间的所在。而侧向天窗则被使用在办公、餐厅等功能房间,它能更好地满足采光要求同时又能减弱直射光线对空间使用的影响。
秋湖驿站窗的体系框景示意
天窗与主入口
公园中常有骑行的人们经过,设计特意将屋檐和台地之间的尺度准确收窄,以期起到限定视野的作用,让室内的人们可以不受外界嘈杂的噪音和多重环境的影响,而专注浸润于自然的照拂。但出乎建筑师的预料,秋湖驿站恰恰吸引了更多的骑行人群,他们惊讶地看到这一氤氲着古时隐逸之态和现代空间体验的驿站静默在山林中,于是将其作为聚集、休憩或等候伙伴们的节点,让驿站的氛围变得热闹生动。“我们在设计时并未设想这样的场景”,吴子夜谈起时仍觉有趣,“设计可以期待呈现一种理想效果,但当建筑投入使用后,真正参与于此的人们会可能会创造出另一番景象,也正因有了人和情感的因素,此时此地的整体画面才更鲜活。”
上图:掩映在树林中的秋湖驿站
下图:高窗的绿色框景
米思并不专注于传统的地产或商业项目,但在机缘下遇到有吸引点的项目时,他们便会将其丰富的设计经历置于运营类的业态中,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自然特色和背后的潜力,以导演和协调者的身份统筹其间,寻找、搭接与匹配适宜的资源,以项目为载体,为其所处环境带来积极影响与改变—— 湖州西塞山度假酒店就是一例。
湖州西塞山度假酒店模型
湖州古称西吴,与太湖另一侧的东吴相对,不同于对岸平坦的地形,湖州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部多山。米思在项目前期对浙江西部的传统民居等进行调研,发现村落中的建筑随形就势,大多沿着等高线水平向延展铺开,辅以不同层次间层叠交错的处理,体现了居民自古便适应自然的智慧。作为度假酒店,这里地处静谧隐逸、底蕴深厚,禅茶一味的人文传统合着天赋神韵的自然景观吸引了米思团队,他们希望在对既有方案进行优化时,既能回应当地独特的传统气韵,也能恰当地对其进行当代语境下的转译。
湖州西塞山度假酒店俯瞰图
酒店建筑群依循场地等高线散点分布,优化了公共配套布局以提升运营效率;增加客房类型和数量的同时,设计量体裁衣地为每一间客房争取到最佳的景观视野;在建筑形态上,设计延续了当地传统民居水平衡向的立面和老虎窗等特色细节,并以更洗练现代的线条描摹;在选材上,基本采用质朴有机的材质,随着时间的流逝折射出相应的变化:碳化木会褪色、毛石墙面会长出青苔、叠瓦墙会汲取雨水和日照增生出独特的形态......这也体现了米思对建筑“长期主义”的思考。
依循场地等高线散点分布的酒店建筑群
无论形态或材质,设计谦逊的姿态贯穿始终,建筑润物无声般融于周边环境,安静温和地点染着近处的山野和远处的村落,他们的设计通过对场地精神的探寻和对材料筑造的敏感创造进入深层意识的空间情境,这种情景也是米思对建筑环境最本质的理解:光在空气中对物的反映所呈现的只是“场景”,当场景因与人产生情感的连接时才会成为“风景”。
丛林掩映中的酒店建筑
一方空间能否成为“风景”与类型无关,即使是使用效率最高、节奏最快的办公园区也不例外。上市企业办公总部项目位于南京软件谷,这里南边有山,北侧面城,恰是城市和自然的交接点。软件谷内的医疗、科技等高精端企业面对着日益成熟的产业链以及产业本身的升级变化,对人才的关切体现在方方面面,对工作空间的提升更是重中之重。米思的设计在满足其研发办公、会议培训、员工服务等多元需求的基础上,更针对性地打造了“立体公园式办公”的场景感,真正将自然邀请到日常的工作环境中,打破了室内外的绝对界限。
上市企业办公总部项目模型
为最大化利用场地资源,设计以环状的整体空间结构为初始形态,体块在中间凹进不仅突出了欢迎式的主入口,也清晰地描绘出东西流线以及内部庭院;由于基地高度从西南角向东北角逐渐降低,设计顺应场地的限高要求控制东侧建筑高度,并以开放式屋顶平台提供最优化的景观视野——项目从整体功能梳理、到体块推敲、平面模块布局,再到精细处的打磨都有着极强的理性逻辑,体现了米思在空间与建造层面对“基本”和“建构”的扎实实践基础。
上市企业办公总部效果图
企业的“公园式办公”理念与米思希望建筑与景观交织互融的设计思考相契,也切实体现在项目的多个维度:楼体在一层整体做出内收退让,不仅将周边环境渗透进建筑,也让整个“企业之环”具有轻盈的漂浮感;两个大小尺度不同的景观内院、引入充足天光的中庭,以及屋顶逾万平的带跑道花园,让绿意在横向铺开的同时也在纵向延展,“公园”的概念是立体的、全方位的。米思团队理性关注办公环境的舒适高效,也倾注情感创造出绿意萦绕的休憩场域、灵活的交流空间,从而将企业的健康理念和品牌精神具象落实。
上市企业办公总部内院效果图
七年的实践历程中,米思始终致力于探索建筑在各种语境下的可能性,以回应人类最原始的情感与精神需求。这种需求并非是长久恒定的状态,米思希望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他们的设计也可以随之提升与迭代——建筑师的创造无需过度或激烈,更应像是温和地触发建筑、环境与人之间的连接。这样的设计往往会有更大的自由度、更强的生命力和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而作为建筑师,不仅需要出色地完成其本职创作,还要担负统领全局、协调平衡各方的责任,在种种掣肘的条件下最终让项目得以完成。“我们一直坚持创立时的初衷,即站在建筑学的核心角度去做职业化的、探索性的事务所,”周苏宁补充道,“团队本身在不断提升,也创造出更多更新的项目,每一个项目真切地投入到生活中使用,与自然、社会和参与其中的人们共同构成多面的、进化的风景。”
支持达人室内设计 支持达人室内设计网! 支持达人室内设计网! 支持达人室内设计网! 支持达人室内设计网! 支持达人室内设计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