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形态设计--阅时光展厅
“我们时代的焦虑与空间有着根本的关系,比之与时间的关系更甚。”——米歇尔·福柯《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
转变:个体与公共 以农耕文化作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常依附于土地而存在,最初的城市雏形沿着河流水域发展,人口聚集形成村落、小镇。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原本散居的环境被高耸的建筑群所取代,人们从散落的生活方式中稳定下来,定居在城市中。 这样的转变同时也在改变着人、空间、城市之间互相指向的关系——通达效率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人们从定居的状态又转变为迁移的特征。城市化的发展不均和私有化,带来了流动性、临时性、封闭性,也决定了城市空间“公共性”缺失的必然性——个体之间的关系趋于淡化,社会中的城市空间逐渐被转化为可消费的商品。城市中的个人空间作为身体的缓冲区不断被压缩,而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却没有得到满足。
课题:时代之下的个体精神诉求 人与空间的复杂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社会关系的显现。公共空间的存在不仅仅是尺度的限定,它是场所与人发生关系的地方,场所可以透过人的行为活动,赋予特殊意义;而人们也可以根据空间的特性,识别、辨析自己和其他人的身份,去书写场所内的叙事。 社会进程所引出的转变和个体在此间的需求,向设计者铺开了宏大的命题,同时也是课题——在可操作性层面,从提倡社区共生出发,可能由共享空间催化出社区文化,在充满陌生感的城市中创造给予“游牧”的个体以安全感和幸福感的社区,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作为个体的人的精神诉求。
▽ 主入口&品牌区
升级:从销售到体验 单纯的消费场景已不再能满足消费的需求,亦是这一诉求的显性体现。作为消费场景的一种,售楼处的去“售楼处化”,应运而生。 对中南置地而言,海门这座城市本身就是故乡,29年来,除了一个又一个人居理想的打造,从教育、医疗、养老到慈善,中南也以行动回报和反哺故乡。这也是中南作为一个大的“个体”对于“公共”建设发展的推进。 项目定位为“城市展厅”,位于老中南城的一楼,除了作为中南置地之于这座城市的门户,也是未来与访客对话的第一个交界面,更希望通过公共空间的打造,为城市引领美好的价值。
基于中南城儿童及青少年教育的改造运营定位,展厅以“阅时光”为名,设定为公益性、全民性的城市阅读中心,联合大众书局,共同构建融合实体书店、美学生活、文艺沙龙等于一体的城市阅读空间。
▽ 咖啡区
指向:共享与日常 对于公共空间而言,空间的参与者、使用者就是空间的营造者——当一个空间的设计完成之后,使用者在空间里发生的行为、感受、体验,才真正完成和丰富了这个设计本身。空间中功能性与社交性的划分,能够拓展空间内行为活动发生的可能。 基于这样的理念,本案从“共享共生”的理念出发,围绕体验和行为开始了设计: 结合建筑弧形流动的线条作为设计的前提,结合商场内部和建筑外部双引流入口,空间在视觉造型上形成了顺着弧线而流动的基底,兼顾以“书”为核心的消费动线以及以购房为核心的体验动线,形成功能分区,两者之间互相交互、导流。两条动线的交界之处,亦是空间线条流动的交汇处,位于整个空间的核心,此处设定为多功能空间,承载活动的功能,以书墙围合,设置层层的阶梯,既形成了空间的完整性,又保证了空间之间的交互。而在阅读区,设计则隔绝其他业态与动线的影响,让阅读行为葆有纯粹的享受。
▽ 商场入口
▽ 文创产品区
内侧入口规划为创意产品区,通过一些有趣的文创类产品,导流商场客户,外侧的入口则设置为轻食区,吸引外部人群停驻,通过空间的动线和分区的巧妙设计,多元业态及内容在此相互咬合。视觉主调以大地之色串联起不同的空间,以温和的木作为主材,释放空间的包容性,通过融合不同的装饰性元素及细节,极大地丰富着空间的内容。 视觉之上,空间的灵魂、场所的氛围才是设计的关键所在,对于销售空间,视觉冲击力过强不利于产生人的停留,因此在本案中,设计舍弃了室内强烈风格化的表达,借由场景的营造,将叙事融入到空间设计当中,以此完成空间与人的行为、体验之间的联系。
▽ 儿童阅读区
▽ 多功能区
▽ 项目展示区
▽ 建筑外观
设计应该更多地经由个体和公共之间的互为关系,来完成一种非定式的社会提案。而设计者应当是一位谦逊的、良好平衡公共价值和个体意志两者关系的学习者与教育者。对于世界既不放弃,也不宽纵,将由种族与万物身上所汲取的养分,用以滋育新的人与新的世界。
分析图
活动图
△本文部分图源自网络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阅时光设计总监:彭征
主案设计:练远朝设计团队:梁景山、朱国光、蔡文姫项目管理:李永华
设计单位:广州共生形态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业主:中南置地业主团队:胡雅莉、刘明、张贵龙、姚海峰项目地点:江苏海门设计时间:2019年09月竣工时间:2020年06月设计面积:1073M²主要材料:水磨石、木地板、木饰面、耐候钢 感谢分享
页:
[1]